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常委会公报 > 2011年 > 第四号

关于我省农村重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时间 2011-09-19 来源 四川人大网
[ 字号大小:]

  2011年7月27日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

  四川省水利厅厅长冷刚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我省农村重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主要工作
  四川是农业大省,也是水资源大省。全省水资源总量2616亿立方米,分别占长江流域和全国的27%和9%,列全国第2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000立方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列全国第9位。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重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近年来,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和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战略决策、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水利改革发展目标任务。省人大长期关注支持全省水利发展,多次组织人大代表视察水利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涉水法规,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召开专题会议,专门安排部署,给予具体指导。“十一五”期间,全省紧紧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核心目标,着力加快农村重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共下达水利投资计划526亿元,新增蓄引提水能力23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236万亩,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8倍、1.35倍、1.36倍。截至2010年,全省已累计建成水利工程近64万处(其中水库6754座、引水工程44665处),形成蓄引提水能力273亿立方米,有效灌面3830万亩,累计解决517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建成堤防4274公里,有效保护1522万人和800多万亩耕地的防洪安全。
  (一)依法治水管水力度不断加大。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着力强化依法治水管水。一是不断完善法规体系。在省人大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省地方性涉水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省人大颁布施行地方性法规7部,省政府颁布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5个,省级有关部门联合出台部门规范性文件31个,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制定规范性文件200多个,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政策法规体系。二是广泛开展水法宣传。以每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大活动为契机,通过召开座谈会、电视讲话、以案说法、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集中宣传涉水法律法规。五年来,全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投入法制宣传资金4000余万元,印发宣传资料100余万份,出动宣传人员10余万人次,制作宣传标语20余万条,进一步增强了全社会水法意识。三是切实加大执法力度。科学处置了广汉市砷污染等一批水污染事件,妥善解决了四川与重庆长寿湖边界问题等一批水事纠纷,严厉打击了嘉陵江、金沙江等一批非法采砂和岷江、沱江等一批侵占河道违法行为,困扰自贡、宜宾两市多年,省委、省政府挂牌督办的二高滩水库淹没区群众补偿问题得以解决。五年来,全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查处水事违法案件15000余件,调处水事纠纷7000余起,没有因水事纠纷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
  (二)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以大中型水利工程为重点,千方百计加快农村重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成投产一批。紫坪铺水库建成投产,武都水库开始蓄水,建成大桥灌区一期和黄鹿水库等17座重点中型水源工程;新建成重点河段堤防工程925公里。水资源调控能力、防洪减灾能力、保障粮食安全能力和服务民生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二是加快推进一批。加快建设玛依河、新华等12个中型骨干工程,都江堰等已成灌区配套建设加快实施,继续实施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渠江及安宁河等重点河段堤防工程。三是开工新建一批。开工建设亭子口水利枢纽等17个大中型骨干工程,其中去年开工11处大中型工程,开创了四川水利建设史上的新篇章。今年计划开工2个大型和8个中型工程,已动工向家坝灌区首部取水隧道和九龙潭、寨子河等3处大中型工程。四是深度储备一批。武引二期、毗河供水一期、升钟灌区二期工程已经国家立项批复,红鱼洞水库及灌区项目建议书已通过国家发改委评估,向家坝灌区一期、大桥灌区二期、龙塘水库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议书已通过水利部审查。五是提前布设一批。编制完成“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实施规划、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发展水利建设规划、大小凉山河谷扶贫开发水利建设规划,基本完成全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岷江等流域综合规划和渠江流域防洪等专项规划,为全省水利长远发展构建了战略性框架。全省在建和储备的水利项目总投资达600多亿元,为“十二五”及今后四川水利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灾后重建防灾减灾成效明显。高度重视水利防灾减灾工作,积极应对多发、频发、重发的洪旱灾害以及特大地震、特大冰雪等自然灾害。一是安全科学快速处置汶川特大地震险情。一手抓应急抢险,一手抓供水安全,唐家山堰塞湖成功排险创造了处理大型堰塞湖的世界奇迹,震损水库、水电站和堤防护岸无一垮坝决口,农业灌溉用水和城市生活供水得到正常保障,为大灾之年粮食增产、社会稳定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灾后恢复重建即将如期完成任务。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39个国定重灾县累计完成投资200.21亿元,占规划投资的95%;完工项目1572个,完工率96%,有望9月底前全面完成规划投资任务。重建项目中,规划震损水库除险1222座已全部开工,主体完工1221座;规划饮水解困66818万人已全部完成;规划处置堰塞湖113座已完成治理,唐家山堰塞湖左岸泄洪洞作为在非常工况下确保防洪安全的必要工程正抓紧施工;规划堤防修复810公里,已完成662.4公里;完成74个灌区重建。通过灾后重建,地震灾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和突破性提升。三是防灾减灾扎实有效开展。切实抓好水利防灾减灾和应急抢险体系建设,启动109个中小河流治理试点项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四川省)和21个市州防汛专网、防汛视频会商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夺取了抗御2006年特大干旱灾害胜利;全力战胜2010年“8·13”、“8·19”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成功保卫了映秀、龙池灾后重建成果,清平乡5400名群众按预案紧急安全转移,受到总理肯定;成功抗御今年“7·1”、“7·4”强降雨过程,转移群众29.25万人。扎实有效的防灾减灾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了洪涝灾害损失,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把农田水利作为改善民生、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扎实推进,农田水利项目成为农村公益事业的代表,让更多群众得到实惠。饮水安全工程加快建设,新建饮水安全工程36万余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2.17万处),共计解决1609万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病库整治顺利实施,整治小型病险水库2254座,更新改造灌溉泵站22座。“全域灌溉”启动试点,德阳、绵阳等试点地区已开始积极行动。集雨节灌成效明显,798个旱山村、47.5万亩望天田灌溉用水问题得到解决。“清水工程”有力推进,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利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之机,腾空库容、置换清水,3500多座水库“还清水于民”。后扶政策认真落实,50多万水库移民直接受益。农建机制不断创新,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四位一体”工作机制(“竞争立项、集中投入”的投资机制,“政府主导、农户主体”的建设机制,“产权明晰、权责一致”的管护机制,“用明白水、交放心钱”的水价机制),有力破解了农田水利建设难、管理难等问题,实现了小农水工程产权制度、建设机制、管理体制改革同步突围。
  回顾近年来水利改革发展实践,我们认为,加快农村重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必须把依法治水作为重要保障。只有坚持依法治水和依法管水,将水事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才能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才能不断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从根本上保障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发展是解决水利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紧紧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目标,千方百计增加水利投入,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三是必须把服务民生作为根本取向。水利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从立法到执法,从规划到建设,从管理到改革,从抢险救灾到灾后重建,都必须坚持把服务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饮水保障、防洪安全、粮食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等民生水利需求。四是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动力源泉。改革创新是构建保障和促进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必须以更大决心推进水资源管理、水利投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加强涉水事务管理制度建设,为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省农村重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两个加快”的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问题和薄弱环节越来越突出,“水”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
  一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70%左右降水集中在5至10月,大部分以洪水形式出现,难以蓄积利用,而枯水期水量严重不足,极易发生冬干春旱。人口和耕地最集中、工农业产值占全省85%的盆地腹部区,水资源量只占全省的22%,全省还有23个城市缺水。边远山区特殊的地质地貌无法用常规办法解决水的问题。
  二是骨干水源工程缺乏。全省蓄引提水能力只占水资源总量的10%,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全省大中型水库只有116座,占已成水库的1.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水库总库容只有73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2.8%,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8。加快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
  三是农村水利建设滞后。全省还有215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已建水源工程还有3万多公里渠道、822万亩灌面没有配套,每年有20多亿方水用不出去。农业用水粗放,0.41的渠系水利用率低于0.45的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有效灌面、旱涝保收面积分别只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3%和30%;人均有效灌面0.43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
  四是防灾减灾形势严峻。全省还有1893座中小型病险水库和23座大中型病险水闸存在安全隐患,渠江、沱江缺乏防洪控制性水库,“六江一干”的堤防工程尚未完全形成封闭体系,面宽量大的中小河流和山洪沟急需治理,大多数沿江河城市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每年洪涝灾害损失占GDP的1.2%左右。日益频繁的极端灾害性天气使川东地区、地震灾区反复出现特大洪水和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五是投入机制有待健全。我省经济总量不足,财政压力较大,长期以来全省水利基建投资平均每亩约500元,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0%;地震前的十年间,省级水利基建投资保持在年均15亿元左右,仅为云南的1/6,甘肃的1/3,陕西和广西的1/2。同时,农村“两工”取消导致农民投入锐减,原本就很脆弱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更加严重不足。地震后,各级财政竭尽全力加大了对水利的投入,但对于面宽量大、欠账过多的农村水利工程来说,仍有较大缺口。
  三、下步打算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今年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出台后,全省上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迅速掀起学习贯彻1号文件精神的热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正确处理好发展与惠民、当前与长远、流域与区域、开发与保护、调水与节水、建设与管理、速度与质量、硬件与软件等八大关系,锁定水利工作目标任务不放松,切实加快农村重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初步规划投资1567亿元(上报水利部规划投资2500亿元,经衔接后初步规划为1567亿元),预计可能落实资金1226亿元(含中央、省和地方配套、贷款等各种途径资金)。
  一是抓依法治水。始终坚持依法治水的方针不动摇,坚决执行各项涉水法律法规,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防洪抗旱、水土保持等各项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水资源保护,严格开展取水许可、排污口设置审批,严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抓好江河湖库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2015年实现全省江河湖库水质明显改善。
  二是抓科学规划。按照中央治水方略,抓紧完善和出台《四川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尽快完成重点河流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等,同时兼顾到“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和储备2016—2018年可能开工的项目,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约束性,从根本上和战略上解决水利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三是抓骨干工程。到2015年,基本完成“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任务。尽快建成武都、亭子口、小井沟、二郎庙、白岩滩水库等30多个在建大中型工程。开工建设武引二期灌区、毗河供水一期、开茂水库、七一水库等一大批大中型工程。积极推进大桥灌区二期、亭子口灌区一期、武引蓬船灌区、米市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并适时开工。基本完成“六江一干”和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
  四是抓农田水利。“十二五”期间,高位推进“全域灌溉”,争取建成一批区域内耕地全面灌溉,同步保障工农业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优质供水的“全域灌溉”县。加快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全面解决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大力拓展灌溉面积,基本完成都江堰、玉溪河等11个大型和8000多个中小型灌区的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进病险工程除险加固,全面完成1893座病险水库和23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任务。全力抓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建成一批综合配套、功能齐全的农田水利示范工程,带动全省农田水利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五是抓投入增长。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各级财政预算内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落实好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争取金融机构加强对水利建设的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搭建融资平台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进行市场融资,多渠道增加水利建设投入。
  六是抓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一步建立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健全良性运行机制;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强化公益性职能;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