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代表工作 > 代表风采

人大代表周经丹:弱肩扛重任 人大代表带领群众走上“光辉”之路

时间 2025-01-10 来源 达州市达川区人大
[ 字号大小:]
  周经丹,来自达州市达川区大树镇光辉村的省人大代表,她以医者之心,怀揣着对家乡的深情厚爱,在返乡逐梦的征程上,以弱肩扛起了乡村振兴之重任,用智慧和汗水带领群众走上了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惺惺相惜,能人安心

  2010年,当周经丹带着装满梦想的行囊回到光辉村时,迎接她的不是热情的拥抱,而是村民们的猜忌和质疑,“一个城里当医生的,回来能干啥?”。周经丹没有气馁,而是用行动证明了自己。
  “经丹啊,你回来这一年多,带着大家养鹅种瓜,确实不容易。”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周文辉对周经丹说道,“但你要记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得把更多能人聚拢起来。”
  周经丹听后,深受启发。她开始四处奔走,在她的影响下,光辉村渐渐聚集了一批能人志士。他们有的创办家庭农场,有的搞起了生猪养殖。
  “没想到她一个学医的真干出了名堂!”一位养殖大户感慨道,“有周代表带着我们,我们在这里发展生产也安心。”
  在周经丹的带领下,光辉村建立起了“务工+分红+土地流转”的利益联结机制,流转光辉村高标准农田1046亩,现有家庭农场2家,生猪养殖大户4户,肉牛养殖大户1户,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图为周经丹(右)在走访了解种植大户的需求。
 
解决民忧,选民放心

  “如果我们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种,很累,收成还不一定好。”村民蒋玉毫对周经丹说,“还有灌溉的问题,周代表,你看能不能想点法子?”
  “如果村里有活干,谁还愿意往外跑呢?”村民唐万贵说。
  周经丹每每想起这些话,她心里总不是滋味,她也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解决村民这些问题。
  在她的努力下,光辉村的农业灌溉设施完善了,土地流转出去了,家庭农场有了,种养殖户来了。目前,该村2000余亩田地达到能灌能排,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0%以上,该村“企业”提供务工岗位200余个,不但提高了耕种效率,村民空闲时间还可以就近务工了。
  “你看,这里曾经是一片撂荒地,但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把光辉村带出了困境。”周经丹站在光辉村硬化后的生产路上,望着眼前的高标准农田对笔者说。
  “以前外出务工,家里老人、娃儿都照顾不了,现在好了,周代表引来的企业让我们在‘家’也能打工,老人、娃儿都照顾到了。”村民王和友说。
  “跟着周代表,我们有了稳定收入,这个村交给她,我们放心,有她为我们代言,我们放心!”周经丹口里的“老书记”梁远泽笑着说道。


图为周经丹在入户了解群众需求并收集群众意见。
 
共富路上,群众欢心

  如今的光辉村,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周经丹带领村民硬化了生产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打造了沿途房屋风貌、修建了污水处理厂……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以前我们这里路不平,灯不亮,晚上出门害怕摔跤。”村民颜鲁杰感慨道,“现在好了,路又平又宽,灯也亮了,晚上出门散步都放心多了。”
  除了基础设施的完善,周经丹还积极推动村级治理创新,设置“达川代办”便民服务点,开展民事代办服务,并修订村规民约,形成了向善向好的乡村文明新风尚。
  “现在村里环境好了、民风更正了,我们大家都很高兴,光辉村也真正走上了‘光辉’之路。”村民刘云均激动地说道。
  在周经丹的带领下,光辉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人均年收入显著提高,光辉村村民仅土地流转费加务工增收就达2300元,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543元,增速8%,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3万元,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图为周经丹走访了解当地村民务工情况。

  周经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大代表的初心使命,用周经丹自己的话说: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心怀梦想,勇于担当,就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出人大代表的光彩。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