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代表工作 > 代表风采

省人大代表王永生:稻浪千重映初心

时间 2025-08-27 来源 广安市前锋区人大
[ 字号大小:]


  立秋后,田埂上的稻穗沉甸甸。弯着腰,四川省人大代表、广安市前锋区代市镇岳庙村党总支书记王永生正踏着泥水印迹巡查稻田。远处收割机的轰鸣里,村民们的笑语顺着风飘过来——这幅丰收图景,藏着他用脚步丈量土地的履职故事。

改林为田,唤醒沉睡沃土

  “这500亩红心柚林,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2023年初的村民大会上,老支书的叹息让他彻夜难眠。2012年种下的经济林因品种混杂、管护缺失,早已成了“低产包袱”。
  他带着村两委班子扎进林子里,蹲在枯枝败叶间数挂果量,又辗转邻县考察低产林改造项目。
  “砍了果树种水稻?万一亏了咋办?”面对质疑,他带着村民代表去外地看高标准农田,指着齐腰深的稻秧算细账:“一亩地能多收300斤,还能在家门口打工。”
  挖掘机开进林地那天,他守在现场盯了三天三夜。当200亩平整田块里插上绿油油的秧苗时,村民李建国抹着汗笑:“书记,你这魄力,咱服!”
  年底一算账,村集体增收20万元,58名村民务工收入超3000元。



治荒复耕,重焕田野生机

  “那片荒地再不收拾,就真成放牛场了!”站在杂草齐肩的撂荒地块前,他攥紧了拳头。全村200余亩撂荒土地,成了他挂在心头的“硬骨头”。
  他挨家挨户敲开外出务工户的门:“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有租金,还能保底分红。”
  为争取高标准农田项目,他带着测绘图跑部门,把村民签名的申请书递到工作组面前。机械开垦时遇上石头层,他带头抡起镐头;雨季排水不畅,他踩着泥浆挖排水沟。
  村民张大妈送午饭到田边,看着昔日荒地长出青禾,眼眶发红:“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还能看见这片地长庄稼。”如今,这片土地年产稻谷18万斤,成了村里的“稳粮仓”。

修渠通路,织密服务网络

  “灌溉渠堵了三天,半亩秧苗快蔫了!”去年夏天的村民议事会上,王大叔拍着桌子诉苦。他当场在笔记本上画下沟渠分布图:“一个月内,保证让水能流到每块田。”
  他领着施工队沿着老渠勘察,把U型槽铺设路线细化到米。资金短缺就去协调帮扶单位,技术不懂就请农业专家现场指导。
  当新修的机耕道通到田埂时,65岁的李大爷开着旋耕机试了两圈,咧开嘴:“以前扛化肥要走二里泥路,现在车子直接开到地头上!”
  如今的村里,3公里长的防渗渠像银带绕田,2.5公里长的机耕道连起家家户户。
  稻浪翻滚时,他总爱蹲在田埂上,指尖轻轻划过饱满的稻穗,听那沙沙的碰撞声——这声音里,藏着200亩低产林变良田的雀跃,藏着200亩撂荒地生新禾的踏实,更藏着村民们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的期盼。
  “代表不是挂在胸前的红本本,而是扛在肩上的担子,得让乡亲们从地里、从日子里,实实在在摸得着好处。”每次和村两委干部聊起履职,他这话总说得格外实在。
  他的履职从不止于脚下的田垄:瞧见田埂边散落的垃圾污染了庄稼地,便带着村民的愁绪提出《关于加大对毗邻重庆地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议》,如今“户集村收乡镇运”落地,连田埂角落都清清爽爽;看到轻纺企业入驻前锋区,又琢磨着“产业能让乡亲多条增收路”,火速提交《关于支持广安市前锋区承接东部轻纺服装产业转移打造产业备份基地的建议》,不仅助力园区产值突破51亿元,村里还有23个年轻人在家门口的纺织厂捧上了“稳饭碗”;记挂着村干部为经费犯难、服务跟不上,就牵头提出《关于加大对基层组织和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经费补助的建议》,如今村级运维更顺畅,修渠通路、帮村民解难题时,干部们的腰杆也更硬了。
  秋风又吹熟了一茬稻子,金色的浪涛里,王永生的身影踩着泥水印,又走向了下一块待巡查的稻田。路过的村民远远地喊他:“王书记,今年稻子长势好得很!”他笑着应着,手里的民情笔记本又翻开新的一页——上面刚记下村民念叨的“石河堰该检修了”,笔尖还沾着田埂上的泥土,就像他的初心,始终贴着这片土地,跟着稻浪一起,年年岁岁,从未挪过分毫。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