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代表工作 > 代表活动

战“贫”,有攻势也有守势 ——来自凉山州的全国人大代表热议脱贫攻坚

时间 2020-06-08 来源 四川人大网
[ 字号大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坚持现行脱贫标准,强化扶贫举措落实,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脱贫攻坚,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而新冠肺炎疫情则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四川省剩余的7个未摘帽贫困县、300个未退出贫困村,以及8成以上未脱贫人口均在凉山州。 

  决战之年,决胜之地,3名来自凉山州的全国人大代表表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我们有攻势也有守势,对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要采取强攻态势,对已脱贫户要全力守住脱贫成果,防止返贫。

 

苏嘎尔布:以最大决心攻堡垒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带来什么样的困难与影响?全国人大代表、凉山州委副书记、州长苏嘎尔布坦言,疫情给凉山贫困群众外出务工、脱贫项目及时复工和农副产品外销等带来一定影响。回顾全州已取得的减贫成绩,他随口说出一组数据:“全州已累计减贫80.5万人、退出1772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降至4%。”

  如今,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进入全面收官阶段。苏嘎尔布表示,凉山坚持战疫情、斗贫困两手抓,从2月份起一月一次研判部署,3月中旬启动实施“百日攻坚”,以最大决心、超常举措、过硬作风抓进度、补短板、攻堡垒。

  在他看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已经脱贫地区还要持续构建脱贫长效机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脱贫摘帽变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凉山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苏嘎尔布说,凉山将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救助机制,保持脱贫攻坚的政策稳定,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后续扶持力度,让贫困民众能够持续增收,切实巩固脱贫成果。

 

吉克石乌:要以教育助力脱贫攻坚

 

 

  “孩子是大凉山的未来,希望在提升民族地区办学条件的同时,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如设立贫困地区教师荣誉制度等,提高教师岗位的吸引力,破解优秀教师‘引不进、留不住’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庆恒村党支部书记吉克石乌说,让民族地区孩子上好学,通过知识走出大山,实现“一人读书就业,全家脱贫”,撑起大凉山的未来。

  庆恒村海拔1700多米,曾是大凉山腹地的一个深度贫困村。从雷波县嫁到庆恒村的“外来媳妇”吉克石乌,担任过庆恒村妇联主席,因工作出色,被村民选为村支书,挑起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大梁。

  2018年庆恒村整村脱贫“摘帽”,吉克石乌也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她告诉记者,如今,全村有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房子整洁漂亮、通村路进行了硬化、有了幼教点、4G网络也通了,在2018年底整村脱贫“摘帽”。庆恒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在创建“四好”方面卓有成效。

  “脱贫之后,我们既要巩固好成果,又要考虑长远。”长远之计在哪儿呢?吉克石乌的目光聚焦到教育上。“以前是干部、老师追着上门,让老乡把孩子送去读书,现在老乡看到读书的好处,国家也给了那么好的政策,家家户户都争着把孩子往学校送。”她抱怨当地教育资源与乡亲们的“热情”形成了反差。

  吉克石乌的抱怨是有依据的。会前,她走访周围几所乡中心校、昭觉县城区中小学发现,教师紧缺、大班额现象突出。如乡中心校平均每班有六七十名孩子,有的城区小学平均班额约90人,教师的数量、质量不能满足学生需要。近年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在四川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改薄”“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扶贫提升工程”等,全面改善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尽管改善了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面貌,但教育资源不足、教师量少质弱是面临的瓶颈问题。”吉克石乌深知知识改变命运,她建议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助力教育脱贫攻坚。

  “撑起大凉山的未来,教育绝对不能忽视和缺位。”吉克石乌建议,根据实际需求解决教师编制紧缺问题、提升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岗位吸引力。

 

余彬:好风凭借力,奔康不是梦

 

 

 

  这是一次从冬天盼到夏日的会议,全国人大代表、凉山州西昌市安哈镇长板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彬感慨多多。“不光是我盼望,村民们都盼着。”余彬说,大家的盼望是对向好生活的憧憬。

  乡村旅游,为长板桥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自己的村原本是个寂寂无名的二半山村落,过去村民的主要收入是种土豆、玉米、荞麦等,朝不保夕是常态。2013年以来,通过积极参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兴建彝家新寨等,全村老百姓拓宽了致富路。从余彬带头办起第一家农家乐,到如今已经带动起全村兴起60多家农家乐。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一度让村庄受挫。“从大年初一起,村里所有的农家乐就停业,之前的订餐、住宿全部取消,采购的物资,都只有自家吃。”余彬说,春节本是村里的旅游旺季,“营业额至少10多万。”全村的损失有目共睹,但余彬和村民保持着底气,“国家的损失那么大,我们这点又算什么。况且我们用那么短的时间便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对未来是充满信心的。”

  信心来自家乡自然资源的优势。“水资源丰富,如果能开发消暑、漂流等更多体验类项目,我们村会拥有更多市场。”余彬心里已有蓝图,“如果要做起来,还要依靠政府,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 他认为,只要做好乡村旅游这篇文章,彝家老百姓的奔康绝对不是梦。

  信心来自这些年来余彬带领村民脱贫的不断尝试。他指出,发展乡村产业、集体经济,从而帮助民众增收,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途径。凉山应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后,在一段时期内保持扶贫政策延续性,大力扶持发展乡村经济,帮助带动民众发展增收,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对此,余彬建议加强凉山贫困地区道路、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政策帮扶力度、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和品牌创建扶持力度,有效带动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