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观点理论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把践行群众路线引向深入

时间 2014-09-28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号大小:]

10个单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理论研讨会上亮经验谈启示——
  在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向纵深推进、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时刻,9月25日,四川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理论研讨会在成都召开。10个单位的负责人作了交流发言,从不同角度回顾总结践行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的经验做法,全面展示了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丰硕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践行群众路线、切实转变作风的决心和信心。
藏区群众工作全覆盖自觉做到“四有”
  甘孜州委书记 胡昌升
  甘孜州于2012年6月决定用三年时间举全州之力推进群众工作全覆盖,旨在通过“结对认亲”破解干群关系不融洽等问题,通过“幸福工程”集中解决群众翘首企盼的民生问题,通过“共建共创”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和党员不敢亮身份等问题,通过“宣传教育”解决基层群众听不到党委政府声音等问题。社会调查显示,100%群众欢迎,99.5%干部拥护,充分印证群众工作全覆盖这一战略抉择在实现甘孜州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进程中的正确性、现实性和科学性。
  群众工作永远在路上,我们不断吸纳教育实践活动伟大成果的养分,自觉做到“四有”,即有根、有声、有信、有利。
  “有根”包括寻根、生根和扎根,“寻根”是要求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党之所以把群众路线视为生命线,是因为党把群众作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基础;“生根”是要求我们将群众路线这一重大理论内化为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植根于内心深处,并不断予以强化,内化为践行群众路线的思想自觉;“扎根”就是要求我们深化对群众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群众工作法,使实践成果得以固化,并转化为行为自觉。“有声”就是要请群众参与,听群众呼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有信”就是要求我们将群众路线融入信仰体系,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有利”就是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价值观与权力观。
“四支队伍”构建基层服务群众新格局
  眉山市委书记 李静
  今年以来,眉山市创新群众路线实践载体,广泛组建“四支队伍”,着力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探索了一条“党组织+服务队”、更加直接高效服务群众的新路子。
  坚持党员全参与、社会总动员,全域组建“四支队伍”。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全市以支部为单位,组建党员先锋服务队5621支、队员7.6万多名;以市县乡专业部门和单位为重点,分类组建农技、水务、医疗等便民专业化服务队897支、队员1.2万名;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为纽带,组建社会志愿者服务队2557支、队员8.7万多名;以村、社区为依托,社区按300—400户、村以小组为单元划分网格,配备网格员1702名、协管员8853名,负责社情民意收集、服务需求对接、民生事项办理等。坚持组织引领、常态运行,建立完善“四项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健全规范服务、运行保障、信息共享、考核评价机制。坚持“民有所需,我有所应”,优质高效服务群众,以结对服务、承诺服务、预约服务为重点,切实为群众提供实打实、看得见的服务。“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四支队伍”直接服务群众,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成为全市推动发展、倡树文明、促进和谐的一支重要力量。
  构建“党组织+服务队”新格局,为基层践行群众路线提供了有益启示:唯有贴近需求、服务群众,才能赢得人民拥护、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唯有心系群众、扎根群众,才能筑牢为民宗旨、转变干部作风;唯有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才能夯实底部支撑、助推跨越发展。
“五建五强”机制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广元市委书记 马华
  如何有效破除“末梢栓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广元市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力探索推行“五建五强”群众工作机制,走出了贫困山区增进党群血肉联系的新路子。
  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找准问题根子,有效寻求破解之法。“最后一公里”问题首先是民生问题,区域条件是形成和破解贫困山区“最后一公里”的客观屏障。其次,“最后一公里”问题本质是感情问题,观念作风是形成和破解贫困山区“最后一公里”的主观成因。第三,“最后一公里”问题核心是机制问题,制度缺失是形成和破解贫困山区“最后一公里”的动力制约。
  在实践中,广元市全面推行“五建五强”群众工作机制,收到良好效果。通过建立“一办三中心”,强化乡镇职能转变服务群众;建立“六位一体”社区大党委工作格局,强化城乡新型社区统筹功能凝聚群众;建立“十大”救助制度,强化保障政府托底能力帮扶群众;建立“两个互动”格局,强化网络问政沟通群众;建立“三通四联两倒查”机制,强化干部作风转变贴近群众。
  实践证明,“五建五强”是集群众工作组织体系、平台体系、方法体系和制度体系的综合体,为有效破解新形势下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解决  “最后一公里”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对群众感情“最先一公里”,必须着力改善政策落地“最难一公里”,必须始终筑牢基层基础保障“最实一公里”,必须切实建强作风能力“最软一公里”。
“民心工作法”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
  达州市委书记 焦伟侠
  大竹县庙坝镇长乐村华山村联合党支部书记杨帮武,在他36年的农村工作实践中,探索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民心工作法”。今年3月,省委书记王东明来达州调研时称赞这套工作法“接地气,老百姓易于接受”,要求认真总结并在全省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加以推广。
  “民心工作法”之所以能够有效破解农村治理难题,就在于始终聚焦于民生,民生所需就是我们工作重心所指。其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创新管理顺民心,转变作风暖民心,阳光村务应民心,强基固本聚民心。它抓住群众利益、也就是民生这个“牛鼻子”,以治理民本化、议事规范化、办事快捷化、服务常态化为目标,回答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方便群众、造福群众中“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搭建起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快速通道。“民心工作法”之所以能够真正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就在于完全顺应了民意,民意所在就是我们工作价值所在。“民心工作法”坚持以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和评判一切工作,它既继承优良传统,又顺应时代脉搏,无论是目标设计,还是具体措施,始终贯穿了问民需、顺民意、解民忧的基本要求。“民心工作法”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推行效果,就在于遵循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执政规律,民心所向就是我们工作追求所往。全市初步形成了乡乡有特色、村村有产业、户户有主业的良好局面。为使“民心工作法”在巴渠大地进一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们建立健全了“五大机制”,进一步锤炼干部作风、加快农村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群众路线是推动四川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础
  省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 冯键
  “大党建”旨在谋发展,我们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总结省委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推进我省改革发展的基本做法。
  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努力筑牢推进改革发展的思想基础。省委在制定重大决策时,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四川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党的群众路线的带头者、实践者。
  始终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不断发掘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全省人民,充分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创新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路。新一届省委履新之时,在全省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认真研判省情的新形势,准确把握群众的新期待,提出了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的奋斗目标,得到全省上下广泛认同和热烈响应。
  始终坚持“让群众满意”,牢牢把握改革发展成效的检验标准。把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9000万四川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把实施“民生工程”作为惠民兴川的重要载体,推进扶贫攻坚,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始终坚持“切实转变作风”,不断增强改革发展的作风保障。省委明确要求,崇尚实干、注重落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及时出台了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和加强党  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的“两个意见”,这是推动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重要保证。
以依法治理观念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中江县委书记 刘应刚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群众反映干部作风不实、群众诉求多样、社会矛盾复杂等问题,我们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决不能见子打子,必须整体思考、统筹推进、持续发力,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及时回应群众期待,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生动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新时期群众路线。
  围绕规范行政行为着力“治权”,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一是明责理权,规范行政行为;二是流程再造,提高行政质效。围绕基层群众自治着力“治难”,提高基层治理水平,一是做实“三本台账”工作,解决困难群体管理难度大的问题;二是推进基层自治,解决社会治理方式单一的问题。围绕健全治理机制着力“治本”,促进长效化常态化,一是重统筹,整合资源;二是重实用,建章立制;三是重长效,久久为功。
  在实践基础上,我们产生必须始终树立为民服务意识的启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始终加强党的领导,突出基层党组织“定海神针”的作用,要系统全面推进社会治理,必须始终突出党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民群众利益“至高至上”的地位,在服务中管理,在管理中改善社会服务,全面了解群众所思所急所盼,实打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必须牢记宗旨意识,把“群众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最高标准,作为检验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推进社会治理工作成效的标尺。
以问题为导向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安县县委书记 廖雪梅
  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首先要解决“活力和动力”问题,干部党员的能力素质是“短板”;重点要解决“深度和广度”问题,服务平台不完善是“软肋”;特别要解决“常态和长效”问题,服务机制不健全是“缺陷”。
  安县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以问题为导向,瞄准“短板”、“软肋”和“缺陷”,提升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水平,着力提高干部党员能力素质,完善服务平台,健全服务机制,达到了固本强基的效果。
  我们在探索中寻求到三条路径。提升干部党员能力,激发服务的“原动力”,一是改进组织活动,提升党员素质;二是强化培养锻炼,提升服务能力;三是整顿软弱涣散,提升服务水平。完善三级服务平台,强化服务的“穿透力”,一是积极搭建交流互动平台;二是积极搭建联系群众平台;三是积极搭建便民服务平台。健全服务保障机制,保证服务的“持久力”,一是创新责任考核机制;二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三是创新工作运转机制;四是完善经费正常增长机制。
  在实践中获得的启示是:以民为本。践行群众路线是凝聚党执政资源的有力途径,而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是拓宽这一途径的有效手段,必须始终坚持、长效落实。切实转变作风是保持党执政优势的必然要求,而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有效载体,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立整立改。让群众满意是检验评价党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而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是实现这一标准的基础平台,必须坚持以民为本、取信于民。
群众工作从“问”处入手,从“小”处着力
  阆中市委书记 蒋建平
  阆中从“问”处入手,从“小”处着力,在沙溪街道拥军街社区创新实践了“三问四小”社区服务群众工作法,在全市推广,取得了实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问”:带着真情问需于民,把群众当亲人。“二问”:带着真心问计于民,把群众当老师。“三问”:带着真诚问效于民,把群众当裁判。“一小”:小习惯赢民心。“二小”:小事情顺民意。“三小”:小环境惠民生。“四小”:小舞台聚民力。
  总结“三问四小”社区服务群众工作法,有四点体会:
  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将群众需求作为“风向标”。“民之所望即施政所向”。实践证明,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充分了解、尊重群众意愿,做到群众需求方向与工作导向高度契合,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将群众智慧作为“活水源”。“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泉”。实践证明,群众中有真理,群众中有方略,群众中有智慧,群众中有力量,只有真心拜群众为师,才能激发和凝聚群众中蕴藏的强大“正能量”。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对群众小事要“大作为”。“百姓利益无小事,民生琐碎大如天。”实践证明,只有把老百姓“鸡毛蒜皮”的小事当成干部的“顶天大事”,才能真正密切与群众的“鱼水关系”。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将群众满意作为“试金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实践证明,只有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支持不支持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成败和干部作风好坏的“试金石”和“晴雨表”,才能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惠及于民。
植根北改实践的群众路线“一二三”法则
  成都市金牛区委书记 杨林兴
  我们探索创立了一套较为有效管用的“曹家巷工作法”,初步形成了基层党委践行群众路线的“一二三”法则。
   在思想层面强化“一种观念”: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基层组织的重要任务就是团结、引导英雄正向发挥作用。在推进北改中,注重汲取过往教训,自觉变“政府主体”为“群众主体”。在方法层面突出“两大依靠”:依靠群众组织去做群众工作、依靠绝大多数群众去做少数群众工作。面对千家万户的复杂诉求、众口难调的利益纠葛,我们把组织好群众、依靠绝大多数群众作为拆迁改造的基础保障,自觉变“代民做主”为“请民当家”。在实践层面坚持“三项原则”:公开公正、社会协商、依法依规。针对北改特殊实际,我们注重以绝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决策依据和着力方向,自觉变“行政强势”为“与民协商”。
  两年多来,“曹家巷工作法”较好地解决了旧城改造“干部怕改、危房难拆、项目难动”的困局,推动了北改优城的有力实施;注重顺应民意、依靠民力、维护民利,赢得了辖区居民的广泛支持;用公开求得公信、以对话代替对立、靠群众说服群众,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我们正抓紧修订完善民事民办的组织机制、民事民提的动议机制、民事民议的引导机制、民事民定的决策机制、民事民治的协商机制、民事民管的监督机制,着力在拆迁、建设、管理等城市转型升级的全过程中推广运用“曹家巷工作法”,以期这一发源于基层群众、植根于北改实践的群众工作方法,能够在推动成都“五个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践行群众路线中用辩证思维解决问题
  筠连县委书记 王萍
  筠连县委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注重运用“两点论”“重点论”“转化论”的辩证思维解决问题,真正把活动变成“民心工程”“强基工程”。
   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紧紧依靠群众解决党员干部“四风”突出问题。“四风”积弊源于部分党员干部忽视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政治拷问,工作脱离群众、感情疏远群众。必须坚持敞开大门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满意。一是坚持意见从群众中来,整改到群众中去,变“单向查找”为“双向互动”。二是坚持监督从群众中来,评价到群众中去。三是坚持感情从群众中来,联系到群众中去,创新推行“三贴近”访贫问苦和“五步工作法”。
  以“群众需求”为根本导向,紧紧依靠群众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解决不力,源于部分党员干部淡忘了党的宗旨,衙门作风严重,不通“天线”、不接“地气”。必须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坚持思路从群众中来,规划到群众中去。二是坚持任务从群众中来,执行到群众中去。三是坚持项目从群众中来,效果到群众中去。
  以“群众利益”为执政追求,紧紧依靠群众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畅,源于部分党员干部政绩观念有偏差、履职尽责不到位。必须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为执政追求,打通“关节”。一是坚持诉求从群众中来,服务到群众中去。二是坚持创新从群众中来,改革到群众中去。三是坚持方法从群众中来,检验到群众中去。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