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观点理论

中国故事|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先驱-- ---兼评苗勇长篇传记《晏阳初》的现实意义

时间 2021-11-08 来源 学习强国
[ 字号大小:]

  

  

  以晏阳初为代表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早已是世界的宝贵遗产。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讲:”我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时,对晏阳初的试验就作了深入了解,晏阳初在乡村开办平民学校、推广合作组织、创建实验农场、传授农业科技、改良动植物品种、改善公共卫生等,取得了一些积极效果”。

  把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推向世界,让人类共同富裕,就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行动。晏阳初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先驱。为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立传是不简单的事情,需要作者史德、史才、史识兼备,而史识最为关键。

  中国文人著书立说自古就有“文以载道”之说,而今日之道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力量和中国方案。

  苗勇的长篇传记《晏阳初》的写作,就是为了再现“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先驱者的形象,为我们今天的乡村振兴和民族复兴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超越乡土中国提供智慧。

  基于这样的智慧和见识,在2021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幕随之拉开,在全社会都将目光和资源投向乡村助力其发展之际,四川省著名作家苗勇怀着满腔热忱将深思熟虑二十年的长篇传记《晏阳初》出版发行。

  苗勇的新作《晏阳初》是一部50万言的长篇人物传记,全书以传主晏阳初一生拼搏奋进为主线,以其所推动的平民教育、乡村建设运动实践探索为副线,以爱国、爱家、爱平民的深厚情感为辅线,艺术性地再现了晏阳初博士匍匐于大地、俯身于泥土、躬耕于陇田,无私奉献于中国和世界劳苦大众的史诗般的传奇一生。

  从1918年在一战战场的华工营,到1990年在美国纽约去世,70余年,晏阳初只做了一件事,即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

  在法国华工营,晏阳初在服务华工中受到华工的教育,他开始认识中国的“苦力”,他们“苦”,但身上却潜藏着巨大的力量,只因教育机会的缺失,这种力量得不到发挥。晏阳初用“脑矿”来形容他的这一发现,这种发现,对中国来说,真是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因为长久以来,中国的劳动阶层被天然地隔绝在知识之外,被认为是“无用的人”,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连劳动阶层本身也看不起自己,总是渴望一个“救世主”来解救自己;而以士大夫为代表的知识阶层则高高在上,总是以一种“解救者”的姿态出现在劳动阶层面前。

  青年晏阳初则在这些“苦力”的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乃立下志愿,回国后不升官不发财,只为发扬“苦力”的“力”奋斗终生。

  晏阳初1920年回国,当时五四运动之后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农村在资本和官僚的挤压下正陷入衰败,百姓衣不饱食,革命正在酝酿之中。彼时的中国,有85%的人不识字。晏阳初的工作,就从“除文盲”开始。他首先从中国众多的汉字中挑出1000个常用的,编成《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然后分别在长沙、嘉兴、烟台几个城市进行扫盲试点,成效卓著。

  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简称“平教会”)在北京成立,晏阳初任总干事,以后几十年,直到中国解放,晏阳初一直以这个身份在国内开展工作。平教会成立后,晏阳初的工作重心逐步从城市转到农村,因为农村人口占了80%强,农村有90%的人不认字,农民普遍在破产的边缘。

  1926年以后,晏阳初以河北定县(今定州)为根据地,以县为单位,开始了综合的社会改造试验,史称“定县实验”。“四大教育”、“三大方式”是对“定县实验”较好的概括,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联锁并进,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统筹进行。其逻辑是,农村的问题不是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是全局的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必须谋求综合的解决之道。

  晏阳初从国民性的角度,把当时中国人的问题概括为“愚、穷、弱、私”四大病症,这病怎么来医治,晏阳初认为教育是根本之道,所以“定县实验”的核心只有两个字:“教育”。但教育不能孤立存在,必须与建设合谋,教育为建设服务,建设反过来促进教育。所以我们会看到“定县实验”中更多的是建设工作,比如品种的改良,灌溉工具的改良,棉花购销合作社的组织,乡村保健室的设立,而教育则蕴涵在这些建设工作之中。

  解放后我国备受国际推崇的赤脚医生制度,广受国内NGO采用的参与式社区工作方法,以及国务院扶贫办近些年的“整村推进”计划,联合国当前在世界范围内为消除贫困所作的努力,我们都可以看到“定县实验”的身影。

  在“定县实验”最鼎盛的时候,定县聚集了近500位知识分子,其中有60余位是学有专长的归国博士、大学教授、校长等,所以当时的媒体把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运动称为“博士下乡”运动。而让这些既富于创造力,又特立独行、以自我为中心的一流人物一起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晏阳初需要花费1/4的时间“逐渐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服务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教会撤出定县,转战湖南、四川,后在重庆北碚的歇马场落脚,创建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工作向深处发展,以定县工作的经验为基础,培养乡村建设人才,同时开辟“华西实验区”,直到1950年。

  “华西实验区”时期,平教会开始进行“土改”试验,以和平的方式从地主手中赎买土地分给农民。后来台湾的土地改革,直接借鉴了平教会在大陆的土改试验。而台湾土改被认为是世界学习的典范。

  解放后,晏阳初以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在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推广其在国内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经验,在菲律宾创办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为第三世界国家培养乡村建设人才。

  1990年,晏阳初在纽约去世,享年100岁。

  1943年5月24日,是哥白尼逝世400周年纪念日,晏阳初在这一天与爱因斯坦、杜威、福特等人一道被评为“现代对世界具有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

  苗勇在检视这样一位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驱时,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深入的思考。他说:“当我们回望历史时,我们感谢晏阳初先生,他为我们留下了220余万字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文献,其乡村教育实践历时80余年,留下了无数感人事迹,他提出从事乡村建设必须要有团结精神、实干精神、创造精神、忠诚精神、战争精神、拼命进取精神、百折不挠精神、自由独立精神、不可征服精神和廉正勇勤精神等,对于推进当今的乡村振兴和农村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当我们品读这部书时,我们不由心生敬畏。我们必须珍视这些遗产,结合当今的乡村振兴实际加以批判继承,吸取其精髓,充分汲取历史经验和智慧,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事业。 因为今天的中国并没有从真正传统的农业社会中走出来,广大的农村许多地方仍存在“愚、穷、弱、私”, 民智尚未全然开化,民力没有得到足够发挥,而民主的建立更是任重道远。因此我们更应该仰望星空、展望更远的未来。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赛珍珠女士在《告诉人民》中呼吁:这是一个宏伟而永恒的事业。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像一个已经成熟的思想观念那样有力量。

  感谢作者,为这个伟大的人物和这个伟大的时代写了一本好书。

 

  苗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山民》《山韵》《丰碑》《小曲乱弹》《见证天使》《散落的文字》《生命芦山》《历史不会忘记》《曾溪口》等文学作品,先后荣获四川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参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梁斌长篇小说奖等省以上文学大奖。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