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隆重召开
专题导航
  • 决胜灾后重建四川交出精彩答卷——写在2011年省两会召开前夕(一)
    时间:2011-01-14 来源:四川日报

    编者按
      回眸“十一五”,我们攻坚克难新跨越;穿越2010,我们振奋鼓舞,信心满怀,干劲十足。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开局之年,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千方百计确保“两个开局”之年实现开门红,为今后1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迈出坚实一步,至关重要。谋划开局之年,绘就“十二五”美好蓝图,省两会召开在即。盛会前夕,本报推出系列深度报道,盘点 2010年工作,展望2011年发展。敬请垂注。
      2010年12月23日,北川现场直播摇号分房,3534户老县城受灾群众挥别两年多的板房生活,为2010年划上一个圆满句号。
      2010,灾后重建的决胜之年。这一年,我们取得灾后重建的决定性胜利,书写了人类历史上特大地震灾后快速复兴的新纪录。
      决胜灾后重建的 “四川答卷”,如何绘就?
      民生优先:灾区民生事业取得突破性进步
      2010年的春季开学注定将载入史册:随着全省3002所学校基本建成,410余万名灾区学生全部告别板房校舍。
      站在现代化的崭新校舍前,从教31年的什邡市中心小学副校长张德强说:“怎么看也看不够!”
      决胜之年,重建进展最快的是民生项目,350多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和150多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25万户城镇居民住房基本完成;提升最大的是公共服务设施。一批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集贸市场相继落成,灾区综合保障能力比震前有了飞跃提升。
      灾区百姓中最流行一句话: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从完善社保体系、安全温暖过冬,到特困户帮扶、安置失地农民、保障“三孤”人员、伤残人员治疗康复……一件件为民举措温暖人心,灾区民生事业取得突破性进步。
      在民生这一 “必答题”环节,灾区百姓齐齐亮出高分——省统计局对绵竹、江油、青川、汶川4个极重灾县(市)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9成地震灾区居民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信心。
      科学重建: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制胜法宝
      2010年8月13日,一个普通的星期五。龙池景区一农家乐,54岁的汤忠闩正在为第二天到来的游客高峰作准备。下午3点起,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山洪泥石流灾害来袭。
      8月13日、19日,四川遭受两次强降雨。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成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重灾区。
      重建成果能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能否按时交出答卷?
      危急关头,四川以实际行动作答:能!
      全省受灾区域第一时间安全转移安置群众58.2万人,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员伤亡。清平、映秀、龙池三镇,更是创造了临灾避险的奇迹。
      从灾难中汲取智慧,映秀保卫战、决战都汶生命线和决战汉清生命线三大战役全面打响,最终以灾区 “孤岛”快速解围而胜利。雨过天晴,一场场夺回灾害损失的战役随即打响。
      截至2010年9月,纳入国家规划的29700个重建项目,完工项目和完成投资额均超过85%,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在从2008年到2010年9月的两年内基本完成。截至11月30日,全省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项目开工29674个,占调整后重建任务的99.91%;完工26197个,占88.21%;累计完成投资7610.19亿元,占调整后规划总投资的88.36%。
      在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面前,以震中映秀镇为代表的四川灾后重建成果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成为我省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最大法宝。
      对口援建:开创中国特色的灾后重建模式
      去年9月20日,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省(市)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省委书记刘奇葆代表四川、代表四川人民,向援建者们深深鞠躬致敬。
      比一比谁建得快、谁建得好、谁建得巧——援建伊始,对口支援省(市)就以“抢答”的姿态积极投身灾区。决胜之年,对口援建结出累累硕果——
      截至2010年11月30日,对口支援项目建成3615个,占已确定项目的98.69%;完成投资757.29亿元,占对口支援资金的97.55%。
      截至2010年底,除阿坝州6个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外,其他港澳援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295个港澳援助项目,惠及广元等12个市 (州)、65个县(市、区)的4600万名灾区群众。
      北京援建什邡的近70亿元资金中,有30亿元用来修路、搞基础设施。北京对口援建前线指挥部指挥长刘永富说:“我们不仅要把现在的灾后恢复重建搞好,还要给当地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对口支援的壮丽实践,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灾后重建模式,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昭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也在灾区人民心中激荡起感恩奋进的情怀。
      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四川第一时间派出救援力量、调运救灾物资,谱写了跨省千里驰援的佳话。
      决胜之年,随着“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如期实现,对口援建将告一段落。各灾区纷纷与对口支援省(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探索变单向受援为互利共赢、变对口支援为对口合作的新途径。
      2010年11月3日,最后一批山东援建大军告别四川。然而北川城内仍将有山东老乡留守,他们的一项重要职责正是:推进山东与北川正在进行的对口合作。
      发展振兴:产业发展再生性跨越
      对于四川来说,灾后重建是一场脱胎换骨的恢复重建,更是一场强身健体的发展洗礼。决胜之年,灾后重建逐步转向以提升灾区发展能力为重点的新阶段。
      怎样才能使灾区群众既住上好房子,又过上好日子?我省将恢复功能与发展提高相结合,力促灾区基础设施实现根本改善。
      一批奠基长远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2010年5月12日,我省灾后恢复重建第一个铁路重大项目成都至都江堰高速铁路正式开通。9月27日,我国中西部地区第一条城市地铁——成都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营。
      截至目前,灾区6条高速公路已全部开工建设,贯穿和辐射灾区的成绵乐城际铁路、成兰铁路等重大铁路项目紧锣密鼓地建设。
      怎样才能使灾区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日新月异?我省将灾后重建与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紧密结合,高起点规划、高水平推进。
      产业是支撑灾区发展振兴的灵魂。我省将产业恢复发展与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不仅产业迅速恢复,还新建了一大批支撑灾区发展的重大产业发展项目。
      2010年5月10日,东方电气集团东汽德阳新基地举行竣工投产大会,以新东汽为代表的灾区企业站上发展新起点。
      行走灾区,24个特色产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捷报频传,传递出灾区发展振兴的强劲脉动。
      截至 2010年 11月 30日,全省2440户因灾受损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9%已恢复生产;10704个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项目,98%以上已经完工。
      2010年11月9日,省政府第70次常务会议上通过《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0-2020年)》,进一步为灾区勾勒出发展速度快于全省的路径。
      据了解,2011年,全省灾区产业发展将全面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届时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年均增速都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上一篇:刘奇葆:充分发挥代表和委员的作用 更多报道代表和委员的声音
    下一篇:省人大常委会召开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或IE6以上版本浏览本站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网站维护: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蜀ICP备11021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