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纳入国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39个县,重建后的公共服务项目平均每县增加197个。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带来新问题——
我省灾后恢复重建坚持民生优先,两年多来建成大量公共服务设施,并陆续投入使用。据初步统计,全省纳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39个县,重建后的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6大类公共服务项目为19687个,比重建前增加7674个,平均每县增加197个。39个县的公共服务项目运行维护费用,预计将从2007年的5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0多亿元。
构建灾区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工作长效机制,该从哪些方面着力?运行保障资金从何而来?应该如何加强灾区公共服务设施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针对这些热点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省人大代表、绵阳市副市长、北川羌族自治县县长经大忠和省政协委员、雅安市商务局副局长彭学松。
构建长效机制
记者:灾区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大幅提升,下一步应如何构建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工作长效机制?
经大忠:一是加强领导,强化协调,依法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协调机构,如北川新县城成立城市管理局专门负责公共设施的建设、规范、管理等工作。三是实行信息网络动态管理,将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时间、地点、项目、功能、范围、人员等资料录入电脑,不断提升信息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四是经常组织维护公共服务设施的社会性活动。如把每月15日定为 “我爱我家志愿者行动日”,组织机关干部、群众、学生等参加维护公共服务设施活动。
彭学松:要用现代理念、现代手段把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好、维护好、使用好。要制定完善灾后建成项目管理办法;要按统筹管理、科学使用、定期养护原则,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检查、维修、养护和管理;要创新公共服务设施作用发挥机制,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
开源节流提供资金保障
记者:要使公共服务设施运行有保障,资金从何而来?
彭学松:建议将灾后重建项目的配套设施、设备和维护资金缺口纳入重建规划的总盘子,争取中央和对口援建地的支持,并加大省级财政的专项投入力度。适当增加地方政府资金的投入。各级政府要调整支出结构,开源节流,适当增加重建项目运行管理经费,确保重建公共服务设施正常运转使用。
经大忠:北川新县城和全县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管理费用高,由于产业发展正处于恢复阶段,财政运行困难,公共服务设施运行面临巨大压力。我们一方面通过大力恢复和发展产业,增加财政收入解决;另一方面通过对上汇报,争取资金缓解压力。同时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提高队伍素质等方法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运行。
搞好管理关键在人
记者:搞好灾区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关键在人。
彭学松:对。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培训和引进。一是要加大对现有技术人员培养力度;二是以机制创新为支撑,解决人才准入资格问题。三是通过志愿者、扶贫等人才项目,加快灾区专业人才输入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