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各项议程中,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财政预算草案、计划草案的审议等都相当具有专业性,如何提高代表审议的针对性实效性?昨日,省发改委、财政厅,省人大财经委、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有关负责人向74名代表联络员介绍了上述草案的编制情况及预审情况。代表联络员们将回到各自代表团担任“辅导员”,帮助其他代表提高审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成都晚报记者了解到,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呈现出诸多新特点,也创下多个“首次”。
拟新增8个约束性指标 纳入安居住房套数
据介绍,对比省“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有诸多新特点。比如,纲要草案在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上,共有27个指标,其中有11个预期性指标、16个约束性指标,与十一五规划相比较,约束性指标增加了8个。
省人大代表们领到的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厚达98页,大约4万多字。省发改委副主任雷开平就草案编制情况向代表联络员们进行了说明。
据介绍,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新增的8个约束性指标主要是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单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排放降低率,氮氧化物排放量,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城镇保障性安居住房的套数。这些指标主要体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保障改善民生的要求上。其中,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套数指标是“最近才增加”。
规划纲要草案首次把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为什么‘十二五’要提出这个目标呢?主要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导向的考虑。‘十二五’期间服务业比重有望较快增长。”雷开平说。
经济发展了 钱包也要鼓起来
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会是四川发展中的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一致。
雷开平对草案指标作了4点解读。“经济增长速度,属预期性指标。”雷开平说,GDP是综合实力的体现,增长速度慢了,综合实力难以提高;增长速度快了,资源环境难以承受。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初稿中提出,要进一步弱化GDP指标,“但是目前还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指标来考察我们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实力。”
雷开平说,从需要来看,为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通过测算,我省需要较快的增长速度;从发展的可能和趋势来看,目前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成渝经济区等发展战略拉动下,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会是四川发展中的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城乡居民收入的指标,同样有新特点。“国家特别强调,‘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同步,所谓同步就是两个增长速度要一致,经济增长要快,必须要把城乡居民收入提上来。如果城乡居民收入达不到这个速度,那么要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国家发改委也在考虑,下一步把经济增长速度和城乡居民收入指标挂钩,就是看二者之比,是大于1还是小于1。所以,草案提出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一致。”雷开平说,在“十二五”期间,随着一系列措施的采取,相信这样的目标将会实现。
大量篇幅讲民生 灾区发展单独成章
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十大任务,在任务安排中,重点加大了对民生领域的建设。
此次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我省“十二五”期间的十大任务。“十大任务安排中,重点加大了对民生领域的建设。过去的规划主要是经济规划体现得较多,这次大家可以看到,在民生、社会领域还有文化建设方面,篇章和幅度都比以前多,特别是在民生规划方面,草案写得比较多。”雷开平说。
“草案中把灾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单独成章。汶川灾后重建,从抢险救灾到灾后重建,再到发展振兴,这五年是体现灾区发展振兴的五年,所以单独安排。”
基础设施摆第一 重视新兴产业
我省“十一五”规划是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摆在第一位,这次则从发展阶段出发,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首要位置。
雷开平还说:“此外,草案还把基础设施摆在第一位。‘十一五’规划是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摆在第一位,这次把基础设施摆在第一,不是不重视农业。这是从发展阶段出发,因为未来区域竞争将更加激烈。‘十二五’应该是我们加快西部交通枢纽项目建设的关键之年,要增强区域发展优势,改变发展环境,所以把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章放在首要位置。”
“在产业发展上,‘十一五’期间我们实施的是工业发展战略,工业的比重已提高到50.7%,但工业产业结构还是不合理,生产方式还是比较粗放。这次纲要草案在章节安排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之首。这样的调整,是为四川未来发展培育支柱性、先导性产业奠定基础。”雷开平说。
雷开平还透露,待省人代会审查批准“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后,省政府还将逐步审定28个“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