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十一五”四川公共财政民生保障三件大事
政府如何 “花钱办事”?体现的是党的基本执政思想和政府施政的主要职责。1月18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如期召开,《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四川省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如约与广大代表见面,字里行间,“关注民生”、“保障民生”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十一五”期间,全省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累计达到8578亿元,为“十五”期间的3.8倍。这组数字,在各代表团分组讨论时成为热议的焦点。“作为来自基层的代表,听到这样的数字让人感到欣慰,温暖人心。”省人大代表、四川营山五四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健这样说道。
省财政厅主要领导介绍,“十一五”期间,全省财政大力调整支出结构,大幅增加民生领域投入,各项民生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公共财政在四川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始终贯穿了我省过去五年的财政工作,在财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用于民生的支出实现历史性大跨越,为建立健全全省公共保障体系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教育‘三件大事’上,始终是全省各级财政保障的重点。”
民生之本更加坚实:我省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投入力度空前,共计投入1896亿元,年均增长25.2%,其中:2010年投入508亿元,较“十五”末的2005年增长近2倍。“这说明公共财政已通过社会保障政策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党和政府‘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得到充分彰显。”省人大代表周仁义说。
据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财政全面落实国家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不断加大对就业促进的支持力度,投入大幅增加,五年投入近百亿元,1100万人次享受到了就业政策的扶持。
与此同时,我省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建立起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全面提高统筹层次,连续5年大幅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月人均养老金水平从600元提高到近1200元。5年间全省财政共投入380亿元,其中2010年投入110亿元,比2005年增长近2倍,确保了406万人的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更为可喜的是,我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从试点到全面推进,取得了重要进步。农民在实现“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基础上,又实现了“养老不犯愁”,彻底改变了几千年来农民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开启了农村社会化养老的新篇章。据省财政厅有关领导介绍,“我省新农保从2009年开始试点,经过两年的努力,全省共有67个县陆续建立新农保制度,各级财政共筹措新农保补助资金16.7亿元,为200万人发放了基础养老金,对470万人给予了参保缴费补贴”。
据省财政厅社保处负责人介绍,“十一五”期间也是财政对城乡低保投入增长较快的5年,城乡低保工作实现在动态管理下的 “应保尽保”。5年间,全省城市低保对象已覆盖187万人,全省财政共投入124亿元,财政补助标准从2005年人均补差61元提高到154元。全省176个涉农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0年,全省农村低保保障规模由2005年6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395万人,增长了5倍多,全省财政投入从2005年的1亿元增加到26亿元。
百姓健康有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向所有民众提供
患高血压已16年的成都市金牛区市民冯可明,最近和老伴谋划着买一台新彩电,“以前药费高,我们花钱比较谨慎,家里的老彩电一直没敢换。”现在,“我每次拿上10盒药,总共要2087元,但拿着特病申请和医保卡,自己只需垫付106元,负担一下子小多了,其他支出自然就宽松了噻。”据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年医疗费支出154元,下降3%。医疗费用支出下降的背后,是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持续大幅投入。
20日下午,省财政厅社保处负责人参加南充代表团听取人大代表对财政预算草案报告的意见,这位负责人介绍,“十一五”期间,财政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并启动了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年间,全省医疗卫生共计投入775亿元。其中,2010年全省医疗卫生事业投入256亿元,比2005年增长4倍多。“特别是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首次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2009年、2010年共计投入医改资金近300亿元,有力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南充代表团代表吴道军补充说道。他认为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持续大幅投入,切实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省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试点到全覆盖,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2008年就实现全覆盖;城镇居民医保从2007年开始试点,2009年实现全覆盖,同时将全省105万大学生全部纳入参保范围。至2010年,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三大医保制度参保总人数达到8340万人。城乡居民参保政府补助标准从2007年的年人均40元提高到2010年的120元,2011年还将进一步提高到200元。“十一五”期间政府对城乡居民医保参保补助总额达到233亿元,有力促进了保障水平逐年提高。2010年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8%、61%和60.63%。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城乡居民医保受益总人次达到1.03亿人次。
同时,针对城乡困难群众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救助力度不断加大。为方便困难群众及时获得医疗救助,2009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推进新农合和农村医疗救助同步补偿的 “一站式”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困难群众看病就医的需要。
不仅如此,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城乡和地区间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从2009年起,我省按照人均15元的标准免费为全体城乡居民提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病管理等九类2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大力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等六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2009年、2010年全省累计投入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34亿元。数据显示,2009年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受益人群达1760万人次,2010年增加到4818万人次,惠及了更多的群众,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为切实扭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药养医”的局面,从2009年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115个县的3138个基层医疗机构正式启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并将在2011年的3月全面建立。为确保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的正常运转,全省财政累计投入5.96亿元。据统计,2010年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县区药品价格比零差率销售前下降了35%以上,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
贫困学生入学不再难:农村义务教育实现真正意义全免费
春节将至,秋季学期随之结束,就读于双流县中和职业中学的仁真曲珍告别同窗好友,回到甘孜州巴塘县家里。这个原来在家里务农的藏族女孩在内地学校经历了一年多的生活和学习,不仅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财会知识,还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和仁真曲珍一样,受益于2009年秋天启动的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全省约有2万名藏区学生在内地92所中职学校茁壮成长。同样从2009年开始,我省通过财政支出保障,对2万名到内地中职学校就读的藏区中职学生给予免除学费、补助生活费和杂费的资助,在藏区内,就读中职学校的1万多名学生同样享受免除学费,并享有生活费补助。
“教育支出的增长一直高于全省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反映出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省人大代表、绵阳市审计局副局长郭兴林如是说。
在德阳代表团听取人大代表意见的省财政厅教科文处负责人介绍了财政对教育投入情况,“‘十一五’期间,我省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持续增加,五年全省教育总投入达到1830亿元,较‘十五’期间增长了1倍。”
在义务教育方面,过去的5年,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工作最关键的5年,也是财政投入最大的5年。全省财政共投入374.75亿元,对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向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每年向14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寄宿制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建立了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每年约有23万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与当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同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每年约有30万名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就读子女也同步享受了免除学杂费政策。
在加大民族教育方面,“十一五”期间,我省共投入15.3亿元,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牧民定居计划”。建设学校1254所,建设寄宿制学校,修建校农牧场和种养殖基地392个,126万名贫困家庭寄宿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培训校长、教师8.2万人,建设教师周转房1.1万套。
在职业教育工作方面,各级财政共投入近40亿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满足了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初步实现了职教大省向职教强省的跨越。
与此同时,我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财政投入58.9亿元,建立健全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解决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偏窄、资助标准偏低的突出问题,并从2010年秋季开始对普通高中贫困在校学生进行资助,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每年享受人数约为150万人。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大力推进。据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9年开始计划投资470多亿元,用3年时间,对地震灾害易发地区的各级各类城乡中小学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提高综合防灾能力,消除安全隐患。目前,全省已完成投资350亿元。
农村留守学生关爱工作稳步开展。投入7亿多元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用于寄宿制学校附属设施建设,逐步解决大班额、大通铺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有效缓解了校舍资源紧张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