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十二五”规划(草案)提出:提高全省城镇化率,积极将绵阳、南充、自贡、泸州、攀枝花等城市培育为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将达州、德阳、宜宾、内江、乐山、遂宁等一批城市培育为50万至100万人口的大城市。
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十二五”发展的重要契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在我省经济版图上抢占新的制高点,成为各个城市不约而同的目标,也考验着各城市决策层的执政智慧。
怎样把城市做大?德阳的选择是: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抓手,加速培育与现代城市相适应的城市环境、生活环境和创业环境。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抓手
“一个省的经济要快速发展,仅靠一个中心城市来带动是不够的。”1月21日,在德阳代表团小组审议会上,省人大代表、德阳市政协副主席、旅游局局长王玉华建议:要加强副中心城市的发展建设。
根据德阳制定的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之后,德阳将建成我省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山水宜居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人口达100万。
高速发展的工业是德阳 “双百万大城市”愿景的有力支撑。长期以来,德阳工业经济发展一直稳居全省前三甲。尽管经历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德阳仍坚持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在震后不到3年的时间里便重振旗鼓。
而在当地市民心目中,德阳更像一个庞大的企业家属区:二重等三大企业占据市区核心区域。城市化的滞后,反过来制约着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造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相匹配的现代化城市体系,已是必然选择。
从老工业城市向现代宜居城市转变,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为突破口和抓手。
2010年8月,德阳市、旌阳区、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两级三方共投入资金5亿元,启动13类87个整治项目,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百日攻坚”;同年11月,以第三方测评结果为依据,“冲刺30天”,目标直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示范市。
在德阳决策层看来,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治理,而是以“百万人口大城市”为标准的扩容升级:先后启动多座跨线立交、多条道路拓宽建设,提前疏解交通压力;先后启动大规模生态城建、南北公园建设及旌湖两岸景观打造,为城市宜居做铺垫。
大手笔投入成效明显,“近段时间,德阳的大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作为德阳市旅游部门负责人,王玉华深有感触。
将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难点在于,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城市建设,而是一个涉及教育、就业等多个民生问题的系统工程。硬环境、软环境两手抓,才能让城市化进程可持续。
在硬件不断完善的同时,软件的提升至关重要。省人大代表、德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钱书模坦言:“如果不能为进城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这个城镇化就是失败的。”她认为,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至少负有两方面责任,一是要有序推进三次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要加强培训,提高农民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工业“一家独大”的格局正在打破:去年10月,“保利国际城”项目落户德阳。有专家评论:保利的“造城模式”,将帮助德阳有效扩大城市版图,急速提升城市功能;华西希望商贸中心、旌南商业中心等项目也开始“助力”德阳现代服务业发展。
凭借全省领先的职教产业,多部门参与的职业教育培训机制也在完善。去年以来,仅乡村旅游一项就有几万人次参与技能培训,与逐步兴盛的现代服务业相辅相成。
为了确保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德阳还划定了10多个重点集镇,在重建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同时逐步完善旅游接待、娱乐休闲、商贸格局等城市功能。如今,绵竹年画村、沿山度假带等相继呈现,吸纳和消化周边劳动力,形成城镇化的“梯度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