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立法专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渠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纪实

时间:2009-12-28 来源:四川日报
  

  车沿318国道进入渠县境内,两侧的景致让人赏心悦目:道路平整洁净,农家庭院绿树掩映。“户户参与环境治理,人人享受幸福生活。”1年多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让这个曾经“脏乱差”的川东丘陵大县展现出一幅幅和谐的图景。
  近日,记者踏访渠县,感受变化,探究根源。
  “这不是在作秀,而是铁了心要把环境搞好。”
  “半边街”,长约300米,紧邻渠县人民市场。在摊主周恋的记忆里,过去那是名副其实的半边街:“好多年了,一两百个摊位摆到街中间,垃圾满地,无法下脚,还有摩托车往里面挤。”在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之前,这样的场景在渠县老城随处可见。
  如今,“半边街”变得完整了。蒙蒙细雨中,两旁的门市生意依然很好,人来人往的路面十分干净,在角落里的垃圾站,一台自动设备正将垃圾装车。环境变好了,周恋在远嫁重庆之后,又携家人回到渠县开了一家卖泡椒鸡爪的小店。“大家都不占道经营,自觉把摊位摆到门市以内,卖的方便,买的也舒心。”周恋对记者说,“那感受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半边街”是一个缩影。走在渠县城区的大街小巷上,随处可以感受到洁净畅通有序。东区新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流的人居环境,呈现出现代化城市气息。老城区虽然街巷狭窄,但垃圾入桶、车辆有序、摊贩入市、道路畅通。
  渠县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化解多年来的难题?“连续几个月干部坚持扫街,全县城乡2000多处卫生死角都得到了清理,我们切身感受到这不是在作秀,而是铁了心要把环境搞好。”人民市场商户代寿松告诉记者。
  自去年起,全省掀起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热潮。渠县在学习借鉴外地治理经验的基础上,编制出《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三年规划》,确定“三步走”的工作目标:从“扫干净、摆整齐”,到“干净、整洁、规范、有序”,最终实现“四化”——治理标准化、城乡一体化、机制长效化、管理常态化。
  措施迅速落地。为破解车辆停放难、垃圾处理难、行人如厕难、市场规范难等“老大难”,渠县突出基础建设,疏堵结合。城中心闲置地块改建为停车场,新建城区垃圾中转站10座,各社区在人流量大的楼宇专门设立便民广告栏,统一规划汽修、五金、煤炭、废旧物资回收等9个专业市场。第一家搬进物流汽修专业市场的企业老总杨兴建感受很深:“原来的汽修和物流企业沿县城边318国道布下10公里长龙,场地窄,一下雨就不能卸货,经常堵车,交警来了也没办法解决,搬进专业市场既方便,又安全。”
  治理“脏乱差”的行动还在延伸:由地面干净向“空中”整洁延伸,由主要街道向背街小巷延伸,由公路沿线向偏远农村延伸,由视线所及向视线以外延伸。“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做到视野开阔、眼光挑剔、要求 ‘苛刻’,真正实现全覆盖。”渠县县委书记邓瑜华说。
  环境治理融入特色产业打造,“一路一景观、一村一特色”
  完成全村农房风貌改造后,渠县中滩乡天山村的村民们又在小山丘上建了一座观景台。11月18日,记者登上观景台四望,好一幅乡村美景:黄墙绿基五彩农居,绿阴庭院塘水清澈。
  来到村民苏万成的家看细节:墙壁粉刷成黄色,在屋顶压一圈瓷砖,又画上一道彩线,既防止雨水冲刷在墙上留下痕迹,又成为装饰线;屋内整洁,院坝干净,边上砌了花台,柚子树挂着硕大的果实,果园一角建了一个垃圾桶。70多岁的苏万成原准备搬到深圳儿子处养老,但乡村风貌改造让他留了下来:“这么好的房子,这么好的环境,我留下来儿子也很放心。”
  环境改变,也促使陋习改变。渠县乡镇村民们从“扫干净、摆整齐”做起,树立起爱护环境新风尚,自觉清理白色垃圾、清除杂物、清掏沟渠,规范生产生活用具,栽植花草树木。
  “不求新建,但求新貌,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因势利导。”渠县县长李川说,风貌打造绝不仅仅是粉刷墙壁那么简单。
  为此,渠县将对农房的外观美化与改造排危结合起来,请专业人员负责“调色”:上黄下绿的民居色调,切合渠县“黄花之乡”文化特色; 对农户粉刷墙壁按照每平方米15元给予补助,同时派出专业人员对农房内部结构进行检查排危;集中维修、美化4500余栋农房外墙,硬化美化院坝2万多平方米。
  更大的手笔是完善村庄规划。按照“政府组织、专家决策,适度集中、体现特色”的原则,科学编制中心镇、中心村建设规划。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调整修编60个集镇规划,启动4000个农村居民点、86个中心村建设规划。结合特色产业打造,“一路一景观、一村一特色”,描绘出一流的乡村风貌建设蓝图。此外,对于村民新建住房,县规划和建设局还聘请专家设计10套造型美观、经济适用的农房设计图集,免费给村民选择,防止建成“火柴盒”民居、“军营式”村落。
  着眼长效,用问责到位促进履职到位
  渠江镇后溪社区支部书记刘中华有两大本专门记录群众反映环境问题的册子,“凡是反映的问题,我们当天就要到现场处理。”和平社区书记罗大发平时上街,也习惯性地带上一把火钳和篓子,发现垃圾立即捡起。罗大发曾因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不力被停职。“停职也必须履职,更加不敢懈怠。”如今已复职的他,为群众掏化粪池出了名。
  干部带头,机关先行,领导挂包,用问责到位促进履职到位。从县委书记、县长到村组社区干部,人人都有“责任田”,个个都是“保洁员”。
  一年之内,渠县召开5次千人推进大会、60余次督查督办会和现场交办会,乡镇、社区、部门、学校召开动员会和专题会1000余次;舆论宣传全面覆盖电视、电台、网络、手机、标语;周五“干部扫街”成为惯例。
  问责风暴史无前例。一场暴雨过后,因为没有及时清理垃圾,县城渠江镇3个社区书记和主任被停职,两位副镇长写了检讨。全县共有10多名干部因为环境综合治理不到位受到问责处理。
  环境综合治理资金投入难的问题也得到解决。作为财政弱县,渠县通过统筹使用财政资金,先后投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项经费及配套建设费6000余万元。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垃圾处理、农贸市场、停车场等整治经营;利用补贴资金引导村民投入改善环境——社会多元投入,使财政投入的放大作用充分发挥。据不完全统计,渠县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发动社会投入上亿元,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正向着标准化、一体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
一位外地客商眼中的渠县:以前让人堵心,现在让人舒心
  随着城乡环境的喜人变化,到渠县投资兴业的客商逐渐增多。
  2009年5月18日,投资5500万元、占地60亩的成都甜头食品年产万吨特色火腿项目落户渠县工业园。
  说起这个项目,分管工业的副县长张弟平感慨万千。“渠县是全省生猪生产大县,成都甜头食品是省内有名的猪肉加工企业,这可以说是‘门当户对’,但促使投资商下决心的,却是渠县的环境。”这在成都甜头食品公司总经理李绍成处得到印证。几年前,他到过渠县,第一印象只有四个字:路烂地脏。今年5月,再到渠县,顿时感觉“变了”,公路平平整整,“好像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沿途干干净净。“以前的渠县,让人堵心。现在的渠县,让人舒心。”
  据了解,渠县通过打造园区、城市、市场“三个平台”,优化交通、政务、城乡“三个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收到了良好成效。1至11月,该县签订招商项目37个,到位资金25.6亿元,其中投资超亿元的项目8个,一大批重点项目正如火如荼推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