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一大早,78岁的南充市高坪区居民张顺成就起床了。七点半,他从成都市青羊区锦里东路的一家酒店开始步行出发。
几乎同一时间,19岁的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陈蕾也从学校乘坐地铁出发。
两人都是同一个目的地:省人大常委会机关。
这一天上午9点,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在成都召开。张顺成和陈蕾都是此次会议12名旁听公民之一。所不同的是,张顺成是此次会议旁听公民中年龄最大的,陈蕾是年龄最小的。
5月21日晚,张顺成从四川人大公众号看到公民旁听省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公告后,第二天就报名了。“我担心工作人员会因为我的年龄大,不接受我的报名呢。”他说自己多渠道争取支持,“我每天要走一万多步,身体好,思路清晰,我让工作人员一万个放心。”
而陈蕾是通过导师郑云松教授得知省人大常委会征集报名旁听的公告才报名的。“在参加本次会议之前,我一直只在电视和书本上了解到人大的相关会议。当时认为的人大常委会会议是一个十分庄严神圣的会议,讨论的基本上国家和省上大事,都由各位代表参加的会议,与我们普通公民没有直接关系。”作为旁听公民参加完第一次全体会议后,陈蕾发现原来权力机关离我们那么近。“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大的会议流程十分严谨完善,而所讨论的问题其实大部分都是事关普通公民身边的事,真正体现了权力机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我跟人大很有缘。”张顺成告诉记者,他是连任18年的南充市高坪区人大代表,对参与国家事务还是比较了解的。早在2010年1月他就旁听过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五年前也旁听过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
“我从公民旁听的角度见证了四川民主法治建设前进的步伐。” 张顺成说,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七十周年,也是省人大设立常委会45周年。这次能够再次来成都旁听省人大常委会会议,非常有意义,心情特别激动。
张顺成当了15年高坪区的人民调解员,平常参与民事纠纷的调解,还经常走家串户进行普法宣传。“我是孤儿,吃百家饭长大的。我怀着感恩的心,去当好人大代表和人民调解员,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点实事,真真切切地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他说自己每天往返于清溪街道人大代表之家、区信访局之间,不仅要协调社区左邻右舍大小事,还得调处辖区群众所涉危房改造、偏远乡镇群众公交出行等来信来访工作。在他的努力下,锦绣小区的路灯、琴台路的道路等社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了解决。为此,周边居民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小巷总理”。他荣获过全国模范全民调解员、南充市最美法治人物称号。
在随后召开的旁听公民座谈会上,12名公民都作了发言。张顺成和陈蕾都作了准备。张顺成关注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情况,他希望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小水利,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维护好运行好水利设施。陈蕾十分关注省政府《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情况的报告》,她建议政府要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完善政策体系,提供更好的政策,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会议处处长段勇告诉记者,“我们高度重视公民旁听工作,这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举措之一,未来还要不断完善公民旁听制度。”
据了解,张顺成是2002年省人大常委会实行公民旁听制度以来,旁听公民中年龄最大的,而陈蕾则是年龄最小的。“一老一小”共同见证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四川落地生根,共同见证人大制度在四川的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