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是一个炎热而又欢乐的季节。根据乐至县人大常委会的安排,县人大常委会采访调研组一行驱车前住中天镇,就镇人大主席团持之以恒、督促镇政府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专题采访调研。当汽车进入乐至县中天镇区域后,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座高大宽敞的厂房,人来人往,热火朝天,企业昌盛,物流畅通;田间地头,塑料大棚,鳞次栉比,棚内辣椒、茄子长势喜人,苦瓜、黄瓜藤粗叶茂,一片翠绿;错落有致,样式新颖的农民住宅尽收眼底。中天镇街上,街道整洁平坦,超市、商店生意兴隆,购销两旺。中天镇政府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了镇人大主席团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履职行权,推动镇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崭新变化。随后调研组实地参观了龙头企业四川省川龙酿造食品有限公司和上规模企业四川英瑞达实业有限公司,并开展了采访。中天镇人大主席团一个具有改变中天镇命运的决定,使中天镇走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崭新步伐,如今已是成果丰硕,实践经验丰富,为市县农业结构调整树起了一面旗帜。
贫困落后 中天人渴望富裕
中天镇位于乐至县西南面,距县城27公里、资阳市区31公里。全镇总人口31861人,其中农业人口2.66万人。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因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几万中天人十分贫穷。不足150米长、宽不足3米的泥结街道,几家不景气的商铺(店)和简陋饭馆,街道两旁尽是低矮破旧的民宅。年人均收入只有1000多元,90%以上的村民无存款,镇村道路只有20%的村有机耕道,80%是乡村小路,无一条通村公路。村民们渴望有钱,渴望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渴望富裕。
产业调整 镇人大作出决定
怎样才能让中天人走出困境,让村民脱贫致富,让村民富起来的金钥匙在哪里,这是历届镇人大思考和重点研究的课题。1996年,面对农产品“卖难”,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的状况,根据省、市、县农业结构调整文件精神,镇人大决心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正确地决定中天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给村民致富插上腾飞的翅膀。镇人大主席团组织开展了反复调研,走遍了25个村、194个组以及镇内十多家“五小”型酿造企业,广泛听取了镇人大代表、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镇内酿造企业的经营情况,给了人大主席团极大的震动和启发。这些酿造企业虽然规模小,但经济效益非常好。企业每年需要大量的辣椒、榨菜、青菜等,但本镇农户种植少,远远满足不了酿造企业需求,往往要提前到外地去订购,且酿造产品供不应求,市场需求量大。大力发展酿造业,无疑是增加农民收入,富民强镇的唯一出路。为慎重起见,镇人大主席团先后三次邀请党委、政府领导参加专题会议研究论证。在得到镇党委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下,镇人大主席团决心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在镇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酿造业振兴镇域经济的决定。
决定要求镇政府从镇情出发,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毫不犹豫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镇域比较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酿造企业,切实搞好“龙头”加工企业建设,加大对现有酿造企业的改组、改造,着力建设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紧密利益连接机制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积极发展“订单式农业”、“公司+农户”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形成大群体式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实行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管理企业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社会化,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要注意研究发布市场信息,制订产业化具体政策,用法律、法规宏观指导与管理产业化生产和经营,组织技术培训、指导、示范及协调人才流动,提供优良品种,大力搞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全镇上下务必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工作,镇、村干部和人大代表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带领村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保镇人大的决定全面实现。
大兴酿造 镇政府狠抓落实
镇人代会闭会后,镇政府认真贯彻镇人大作出的决定。为加强对全镇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导,成立了以镇长、副镇长、农办等人员组成的产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负责全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迅速组织力量对当年全镇酿造企业所需原料数量进行摸底统计,根据所需量确定种植面积。大力鼓励、支持发展酿造企业,帮助协调解决资金、信贷等问题。指导、帮助酿造企业扩能技改上规模。动员、指导村民进入市场、了解市场,为酿造企业提供生产原料,实行“订单农业”。加强市场调查,密切注视市场动态,掌握市场信息,协调解决企业和农户在产加销中出现的问题。镇政府干部分片包干企业和村、组……在镇政府的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下,一场史无前例、彻底改变中天命运的产业结构调整攻坚战有条不紊地全面展开。当年就落实了“订单农业”上万亩,企业和种植户收入实现了双赢。通过传统农业和产业结构调整后的“订单农业”收入比较,同是一亩地,“订单农业”收入比传统农业收入高出一倍多。酿造企业由于有足够的生产原料,收入也有较大的增长。随后,人大代表王志勇、张德英等先后建起了酿造企业,村民也纷纷与企业签订合同。进入21世纪以来,新建酿造企业数量一年比一年多,辣椒、榨菜、青菜等蔬菜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大,人民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到2011年,全镇发展辣椒、榨菜生产基地2.3万亩,种植面积达到了空前规模。
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一样,酿造业也有其必须遵循的自身规律,无疑要受到种植、采摘、加工、保鲜技术和加工能力的制约。同时,市场对酿造产品的无公害要求非常高,一旦检测出农药残留量和食品添加剂超标,将会给酿造加工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镇人大主席团每年都要组织代表开展调查、视察,督促镇政府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科学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加工能力以及开拓市场上来。镇政府认真办理镇人大主席团提出的建议、意见,始终坚持“打造绿色酿乡”的发展主题,加强检查督促,严把质量关。一方面坚持农药超标的辣椒、榨菜、青菜等蔬菜一律就地销毁,食品添加剂超量或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另一方面,邀请有关专家为农户提供酿造技术指导,指导农民统一使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要求农户严格执行无公害标准。确保了酿造产业健康有序地稳步发展。
为使酿造产业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镇政府下大力气培植了一批龙头企业,在酿造和市场之间,形成农户—基地—企业—市场产业链。先后建成省级龙头企业两家,市级龙头企业一家。
从1996年的十余个“五小”企业起步,中天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已走过16年的发展历程。16年,弹指一挥间;16年,跨越两个世纪。截至2011年底,全镇发展企业38家,其中酿造企业36家,规模以上企业14家,建有价值1.73亿元的地窖式酿造池6000余个,年加工榨菜、青菜、辣椒等蔬菜60余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3.4亿元,为仅次于郫县豆瓣的全省第二大调味食品之乡。现有注册商标“川龙”、“四虹”、“兴欣”等10余个,主要产品豆瓣、泡菜畅销川内各地,远销北京、上海、沈阳、广州、昆明等20多个大中城市,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产品供不应求。企业带动中天、高寺、回澜、东山等10余个乡镇农户发展种植业、竹编业、运输业,对镇域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11年底,全镇GDP实现5.8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至5863元。16年间,中天镇先后获省级有关部门、市及县委县政府“发展工业先进集体、‘三农’工作先进集体、‘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先进乡镇、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镇酿造协会)”等20多项殊荣。
16年来,镇人大主席团依法履行职权,镇人民代表大会16次听取和审查了镇政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报告,作出相应的决议16个;主席团会议听取镇政府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及酿造业发展情况汇报29次,督促政府及时解决了存在的各类问题,确保了酿造产业的壮大发展。
奋力拼搏 中天旧貌换新颜
中天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整个中天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镇到村、组,一条条平坦光洁的水泥路纵横交错,结束了交通闭塞、行路难的历史。全镇60%的村实现了村通水泥路,40%的村为泥结碎石路,近9000户村民修起了楼房。昔日农村苍蝇横飞的露天厕所已改造70%,其余的30%正在分期分批地改造。垃圾实行村集中,镇运送处理,日产日清。家家户户都有了经济实力,全镇农民存款达1.6亿元。村医务室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村文化活动室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砖厂、酿造业解决了当地青壮年就业2000余人,酿造业带动竹编业300余户、1000余人,户年增收15000余元。依法治镇得到全面落实,全镇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社会治安稳定。
奔向小康 中天人信心百倍
走出过去的成功,永不满足;创造新的辉煌,不断超越。在越来越快的竞争与发展的节奏里,中天人时刻把捕捉先机的目光投向未来。镇人大主席团全体成员锁定的目标是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坚定不移地把工业发展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争创省优、国优品牌;狠抓主导产业,实现酿造工业年总产值23亿元以上;重点打造加工产业园区建设,为中天镇飞跃发展打牢基础;加大新办企业、发展规模企业力度,每年新办3户企业,至2015年,新发展规模企业6户,工业总产值达到25.4亿元,利税总额实现3亿元,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千古名句的背后是川中丘陵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坦荡襟怀。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和提高农业效益的必由之路,中天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崭露头角,发展势头看好。奋斗永远没有止境,要实现拟定的目标,肩负着富民强镇历史使命的中天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