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基层人大

多措并举迎挑战 筑牢“三农”压舱石——雅安市雨城区人大常委会助力推进全区农业农村工作侧记

时间 2020-12-10 来源 雅安市雨城区人大常委会
[ 字号大小:]

  题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必须深刻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强化举措、狠抓落实,坚决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坚决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切实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加之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小的困难。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雅安市雨城区人大常委会将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常委会重点工作来抓,加大监督力度,强化监督责任,为雨城区委抓好农业生产、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

 

保春耕战疫情 夺取农业大丰收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影响,疫情过后如何迅速恢复农业生产秩序,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是雨城区人大常委会极为重视的一项工作。为此,常委会组织专门力量赴相关部门和镇(街)、村组调研指导春耕备耕工作。

  调研组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收集农业复工复产遇到的困难问题,带着问题逐项研究措施,随后向区政府提出了五项工作建议:一是要抓好农资储备和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杜绝坑农害农行为的发生;二是有序推进全区406家涉农经营主体复工复产,打通农产品及农资运输“最后一公里”,确保农资供应市场正常运行;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和产出能力;四是抓好春耕生产农机服务工作,鼓励农机经销企业提供送农机到村、送零配件到村、送维修到村等服务;五是充分保障春耕用水需求,对全区94座机电提灌站运行情况进行摸排、检修。

  得益于春耕备耕工作扎实,农业生产快速恢复,雨城区前三季度一产增加值21070万元,同比增长4.8%,增速排名全市第一。前三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194元,同比增长8.9%。

 

持续加强监督 助力脱贫攻坚迎大考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之年,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脱贫攻坚任务更重,难度更大。雨城区人大常委会持续关注脱贫攻坚这项重点工作,通过开展《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执法检查,对全区脱贫攻坚工作问诊把脉。通过深入细致的检查,掌握了雨城区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区政府对帮扶对象动态情况监测不够准确及时;新发展产业技术含量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辐射带动能力普遍偏弱;贫困群众自主脱贫意识差,内生动力需进一步提升;帮扶对象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感恩意识的培育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建议。同时提出了全面压实责任、提升产业质量、强化教育引导、精心做好普查、衔接乡村振兴五点工作建议。

  收到审议意见后,区政府立即研究处理,对照“一超六有”“一低五有”脱贫标准,健全考核机制,细化目标任务,严格考核问责,开展“两不愁三保障”拉网式排查,建立问题清单,集中整改,整改率达100%。今年3561户贫困家庭11046名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4100元,贫困发生率从建档立卡时的6.47%下降至0。贫困户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脱贫质量显著提升。

 

调研生猪生产 建言发展良策

 

  猪肉是大多数居民最主要的肉食品,发展生猪生产,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雨城区猪肉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群众反响强烈,社会关注度高。为回应大众关切,今年雨城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发展生猪生产,控制猪肉价格”专题调研。寻根源、破难题,用实际行动为雨城区生猪生产贡献人大智慧。

  调研发现,受非洲猪瘟疫情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生猪存栏减少,各地猪源供应持续偏紧,养殖户压栏惜售,养殖成本上升是推高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调研组建议区政府要进一步加强非洲猪瘟疫情防控,设立专职疫情检查点,夯实基层畜牧兽医队伍,补充专业技术人员,保障基层待遇,构建区、镇、村三级防疫体系,为恢复生猪生产和保障市场供给奠定坚实的基础;统筹各相关职能部门,多渠道解决生猪养殖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土地、环保、融资等困难和问题,形成加快项目推进的合力;加强调研、科学指导,编制适合雨城区实际的生猪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度规模企业;加强市场监管,建立价格信息监测预警机制,避免囤积居奇,严厉打击各类价格违法行为;完善相应的生猪储备制度,与引进的畜牧龙头企业签定保证本地市场供应的约束性条款,确保本地市场供应充足。

  区委区政府对调研报告高度重视,在区政府第八十三次常务会议上专题研究了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采纳区人大常委会工作建议,按照“应设尽设、不留空档”的原则,下拨专项资金在全区设立8个非洲猪瘟疫情检查点。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对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建立生猪企业行政许可绿色通道,先后引进巨星、天兆、雅瑞香、互盛4家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巨星、天兆将在雨城区投资年出栏优质生猪100万头的全产业链项目;雅瑞香、互盛将投资建设年出栏1万头生猪育肥场。目前雨城区生猪市场供应充足,猪肉价格明显回落。

 

关注绿色发展,探索林竹产业提升新路

 

  雨城区林竹资源丰富,全区林竹基地达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4.96%。如何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的意见》出台后,竹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在雨城区周公山镇,竹画、竹筒、竹灯笼……龙河新竹编专业合作社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竹工艺品。一直以来,周公山镇村民就有编制竹编产品的传统,竹编产业兴盛,竹梯子、簸箕、背篓非常畅销。如何使传统竹编技艺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让竹制品走向高端,培育壮大竹产业,雨城区开启了提升林竹产业综合效益之路。

  雨城区人大常委会先后两次组织专题调研,提出了加大力度创建省级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加快培育竹林景观资源,推进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推进林竹核心区道路建设,打通竹农运输瓶颈;地方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宣传,调动竹农生产积极性,抓好竹林管护,职能部门抽调技术人员指导开展好竹林栽培管理;利用林竹资源发展以乡村休闲为主的林旅融合新模式,拓展特色竹文化,发展特色竹旅游;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实现资源就地转化,增加产品附加值等五条建议。

  区委区政府充分吸纳建议,首先依托重大生态工程,加快发展林竹基地。现已累计建成以柳杉、杉木为主的木质原料林基地30万亩,以慈竹、绵竹为主的竹林基地40万亩,发展桢楠、红豆杉等珍稀珍贵树木基地2200亩,木本中药材和林下中药材基地1400亩。其次区政府积极研究出台激励政策,培育引进相关企业。先后出台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二十一条措施》《民宿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农家乐、乡村酒店标准化服务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得益于竹产业配套政策支持,雨城区已发展竹木加工企业(点)60家,木材年加工能力10万立方米、竹材年加工能力8万吨,培育锦扬木业、碧峰峡公司、太时生物等市级林业龙头企业5家,竹木加工年产值达11亿元以上;林竹产业下游产业链带动发展,成功打造“周公山竹编”品牌,建立起“农户+合作社+公司+基地+旅游”的竹编产业经营模式,竹编年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林竹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1个,省级森林小镇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5个、省级森林人家6家、省级森林康养人家31家,省级竹林人家2家。

  今年以来,雨城区人大常委会按照“六稳”“六保”总体要求,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暴雨灾害等多重挑战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大监督力度,千方百计抓好农业农村工作,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有效发挥了“三农”压舱石作用,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雨城区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区。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