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届以来,南部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以规范建设运行人大代表之家和代表联络站为“抓手”,充分尊重代表主体地位、积极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在全面“强保障、激活力、提效能”上下功夫,代表工作实现了新变化,取得了新成效。
突出“三化”,平台建设有力有序
首先是建家“标准化”。常委会组织部分乡镇人大主席到三台县、嘉陵区等地学习考察,在县内盘龙、升水、蜀北等地开展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严格按照省人大指导意见和南充市人大“有平台、有机制、有活动、有保障、有成效”的“五有”要求,规范建成人大代表之家42个。同时,按照就近就便、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工业园区、撤并场镇、居民聚居点等建设代表联络站62个,让代表“有家可归”、群众“有家可依”。
其次是管家“制度化”。健全代表家站运行机制、丰富代表活动形式,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工作计划、活动方案。“8制”:即人大代表学习、联系选民、接待选民、视察调研等8项制度;“1图”:即《代表之家接待选民流程图》;“5簿”:即代表接待选民登记、代表履职情况登记等簿册。同时,在每个代表之家至少落实一名工作人员,负责活动联络、接访记录等事务,实现家站运行有章可循、意见建议闭环管理。今年以来,累计收集和转办群众诉求520条。
第三是用家“实效化”。坚持以代表家站为依托,安排代表轮流接待选民,定期开展集中学习、视察调研等活动,并在实践中探索出逢场天“流动设点”、公开代表联系方式、组建微信交流群等工作方法,让群众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特别是针对下派代表联系选民的问题,规定其既可以到所在选区代表家站联系选民,也可以通过挂联乡镇(街道)、开展结对帮扶等方式开展活动,联系成效记入个人履职档案,由各乡镇(街道)人大负责人核实。
把握“三度”,代表履职有声有色
联系群众更有“密度”。严格落实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双联系”制度,每名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2—3名代表,每名代表联系2—3名选民。全面推进代表向选民述职评议工作,组织县、乡人大代表到选区“亮身份、亮承诺、亮成效”,接受选民点评、询问和满意度测评,实现届内述职全覆盖。今年以来,常委会组成人员累计走访慰问代表130余人次,县人大代表联系服务困难群众2000余户,150余名县人大代表、800余名乡镇人大代表完成向选民述职工作。
服务大局更有“力度”。根据代表所在区域或职业特点,划分市人大代表小组5个、县人大代表小组54个、乡镇人大代表小组214个,深入开展 “乡村振兴我出力”等主题活动,今年以来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乡镇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组织代表视察调研56次,形成专题调研报告12个,先后协助省、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中医药法、南充市城市景观风貌保护条例等执法检查。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承包耕地种植粮油、果蔬6.3万亩,累计捐款捐物100余万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改善民生更有“温度”。今年以来,各级人大代表聚焦道路交通、市政建设、医疗卫生等重点工作提交议案建议206件,帮助企业、群众协调解决问题1500余个,捐款捐物超过100万元,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代表使命、扛起了责任担当。特别是在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过程中,县乡人大代表充分发挥“项目选题我建议、项目决定我做主、项目成果我检验”作用,有力推动了6个县级项目和88个乡级项目顺利实施。
坚持“三抓”,服务保障有为有效
首先是抓能力提升。从去年开始,县人大常委会启动人大代表素质提升工程,常态化组织县乡代表开展会前学习、网络培训,在县人代会上邀请省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委主任为全体代表授课,先后组织代表参加延安、北戴河、深圳、杭州等地的履职培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省市县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和代表法、地方组织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常态邀请代表和群众参加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及“一府一委两院”行风评议、政务听证、民主测评、公开庭审等活动,代表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其次是抓工作保障。每年为每个乡镇(街道)的人大工作、代表家站运行预算2.5—3万元专门经费,按照每人每年500元的标准及时拨付县人大代表活动经费,保障代表工作正常运转。根据省人大要求,确定升水、升钟等6个乡镇为2023年度人大代表家站建设运行、代表向选民述职示范乡镇,克服机关资金困难给予经费支持,目前正有序推进相关工作。总结经验、结合实际,组织力量编印乡镇(街道)人大运行、代表向选民述职等模板资料,为乡镇(街道)人大工作提供了工作规范和行动指南。
第三是抓正向激励。将代表家站建设运行情况、代表小组活动情况作为对各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出台代表履职管理办法,对代表出席会议、参加视察调研、提交议案建议、进入家站开展活动、向选民述职等履职情况记载存档、量化打分,评价结果作为代表评先评优、推荐连任和劝退的重要依据。去年以来,在县委人大工作会议、县人代会上,先后以县委名义对10个人大工作先进集体、7名优秀个人和20名履职优秀的县人大代表进行表扬并形成固定机制,突破了人大系统表扬不作为职级晋升加依据的制约,进一步激发了代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履职热情,实现了从“要我履职”向“我要履职”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