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基层人大

万源市人大:“三驾齐驱”强履职 聚力产业促振兴

时间 2023-12-04 来源 万源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
[ 字号大小:]
发挥代表作用 推动产业振兴“多点开花”

  走进万源市魏家镇巴山硒李现代农业园,一座座现代化温室大棚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一幅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农业的图景映入眼眸。
  “园区共种植万源富硒李4000余亩,持续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青脆李种植2400亩,实现了农户均增收1.2万元。”人大代表王米友介绍道。
  近年来,万源市人大通过深挖全市实用人才,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分类人才库,并推荐辖区内具有一技之长、带动效应明显的规模养殖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企业负责人、农村致富能手成为“两代表一委员”提名人选,同时大力开展代表“三亮双做”活动,鼓励支持引导代表因地制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特色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代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卓有成效。
  在万源市石塘镇贺家湾村,人大代表刘晓岗成立了百里坡旧院黑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旧院黑鸡养殖,产值超过800万元,合作社的183户农民户均增收超过5000元。
  2021年以来,万源市人大相继开展了“我为群众办实事-人大代表在行动”“一村一项目·代表促振兴”等活动,坚持把抓项目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牛鼻子”,全面贯彻“包装一个优质项目、回引一批新型农民、壮大一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200余名新当选代表直接参与推进实施的一村一项目249个,涉及全市近240余个村(社区),有效激活了村集体经济“火车头”,加速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的目标,全市乡村产业振兴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万源市竹峪镇大茶园村的致富能手王永生当选人大代表后,切实履行代表承诺,立足该村天然溶洞山泉水丰富、水质优良的优势,利用村闲置鱼塘建立冷水鲟鱼养殖基地,带领村民年养殖销售鲟鱼和裸鲤上万斤,村集体经济全年产值达20余万元,每户分红1万余元。
  “以前,我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现在村里发展集体经济,我也入了股,今年光分红就有1万多元。”大茶园村村民赵大中谈到今年的收益时激动不已。

依托“家”“站”平台 营造产业振兴良好生态

  “以前用锄头栽种一天两个人只能栽五六百窝烟,现在打孔栽,烟盘端起转洞洞丢就行了,比以前快得多!”石窝镇金山寺村民张仁清说道。
  “现在烟叶种植上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跟他们联系,还不收钱!”说到这里,他满是感激。
  万源市石窝镇依托人大代表之家,积极协调市烟草专卖局和10余名“职业烟农”人大代表,一同开展烟叶种植“移栽—采收—晾晒—保存”全过程生产技术培训,手把手教会烟农科学种烟,推动全镇烟叶生产管理各环节专业化、规范化,顺利达成年种植烟叶1100余亩目标,收获干烟叶30万斤,增收300余万元。
  此外,万源市白沙镇人大主席团积极发挥代表“家”“站”作用,依托市人大组建的法制、财政经济2个代表专业小组,通过探索代表参与信访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新思路,在代表家站邀请行业主管部门、员额法官、村支两委入驻参与,建立起“代表之家+”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成功调解全镇诸如万源市花萼食品有限公司土地承租问题、村民劳务纠纷等纠纷矛盾,有效消除辖区内农业企业发展后顾之忧。
  “我们一定会履行应尽义务,承担应有责任,兑现应付土地租金,并继续承租5年,每次提前半年支付当年租金。”万源市花萼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庞烈芬表态后,现场掌声一片,村民的脸上洋溢出久违的笑容。
  据悉,万源市人大按照“小型、专业、实效”的基本原则,挑选80名市人大代表组建法制、财政经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教科文卫、社会建设6个代表专业小组,创新“家站派单+基层点单”模式,结合镇村实际探索建立生产经营指导、纠纷调处等机制,全市31个人大代表之家、83个代表联络站,摇身一变成为选民议事厅、纠纷调节处、技术服务站,镇村发展产业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困难、村民与企业矛盾纠纷得以有效解决,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营造了优质的发展环境。

落实精准监督 助力产业振兴提质增效

  万源市人大每年专题审议政府乡村振兴工作报告,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等执法检查,先后提出“立足万源生态、富硒、有机优势,聚焦‘山头、地头、石头、木头’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4+N’特色产业体系”等优质意见建议30余条。
  今年以来,在万源市人大持续监督推动下,全市建成省、市、县现代农业园区8个、富硒特色农业产业基地80.9万亩,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4家、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8家、达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1家,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10余项、新品种5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8个,产业振兴基础得以进一步夯实。
  万源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向贵斌表示,要通过开展执法检查,持续把法律确定的重大原则、重要制度、重点要求落实到“三农”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严格按照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监督,全面为万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驾护航。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