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核心命脉,粮食安全是国之根本,政之所赖。在荣县保华镇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场聚焦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主题的“复耕保卫战”激战正酣,镇人大勇立潮头,真抓实干,全力唤醒沉睡沃野,向着乡村繁荣的愿景大步迈进。
荣县保华镇党委坚持“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良田沃土”的目标导向,精准聚焦自然资源领域的核心任务,把图斑整改、耕地恢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直击耕地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问题。镇人大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将履职与“我为群众办实事”“人大代表在行动”两大活动深度融合,迅速集结起一支由镇村干部和人大代表组成的精锐队伍,奔赴田间地头。
精准摸排,夯实复耕坚实基础
保华镇人大以问题为导向,借助镇(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点)的优势,编织起严密的监督网络,全方位覆盖耕地流入整治工作。驻村干部与村(社区)两委工作人员组成若干普查小组,深入开展“耕地大普查”行动。他们脚沾泥土、心怀热忱,化身农业“调研员”,沿着田埂逐块核查,精准记录位置、面积、土壤质量等关键信息,构建起完备的撂荒耕地信息库,为后续精准复耕打下坚实的数据支撑。
同时,镇人大积极整合协调资源力量,邀请镇农业专家与技术骨干组成“技术服务团”。通过举办系列农业技术培训讲座,系统讲解农业种植的科学知识与实用技术;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针对不同地块的土壤特性“量身定制”改良方案,结合土壤特点与市场需求,筛选出适宜种植的作物品种,手把手示范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等高效种植技术,为复耕后的土地注入强劲科技动力。镇人大代表、青杆坪村党总支书记涂海波善打“提前仗”,在如何发挥复耕土地效益最大化上“抠脑壳”,提前外出对接招商,与省外油葵种植大户签订土地预流转协议并提供协调服务,切实解决耕种难题。
示范引领,点燃复耕激情热火
各村选区人大代表与村两委紧密协作,打出线上线下“组合拳”,全力推进政策宣传工作。线上利用微信、QQ等社交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国家惠农政策与产业扶持政策,精准推送给每一位村民;线下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手册等传统方式,确保政策信息进村入户、家喻户晓。同时,为激发内生动力,镇人大精心打造耕地保护示范样板,生动展示成功复耕案例,让村民直观感受到复耕带来的显著变化与效益,充分激发村民的复耕积极性。
人大代表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化身复耕“排头兵”,积极投身耕地“非粮化”整治工作,为村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实操示范。镇人大代表、五皇村村民杨常勇怀着对家乡发展的深厚情怀,主动担当,在人大代表交流群中豪迈发声:“为让家乡土地重焕生机,我愿带领大家全力复耕!”话语掷地有声,行动雷厉风行。他挨家挨户上门动员,成功发动20余户村民,自筹资金1.2万元,开垦出100余亩荒田荒土。如今,这片土地即将播种玉米、大豆、小麦等粮食作物,预计年产值可达14万元,昔日的“荒山”华丽转身,成为村民眼中的“金山”。
跟踪督导,筑牢复耕长效防线
保华镇人大构建起立体式、全方位的监督体系,架起与群众沟通的“连心桥”,通过定期接访,倾听群众心声,及时掌握复耕工作中的困难与诉求;深入开展入户走访,实地检查复耕进展、作物种植情况;定期组织现场勘查,严格把控复耕质量关。针对群众反映的焦点问题,人大代表深入调研,深挖问题根源,精心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为确保复耕工作公开透明,镇人大建议建立撂荒地整治进度公示制度,由镇分管领导不定期提醒各村工作开展进度,各村在村务公开栏、微信工作群等平台亮进度、晒成果,及时公布整治进展和成效,列出复耕动态、种植作物等信息,极大地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与公信力,赢得了村民的广泛信任与支持。
今年以来,在镇人大的有力监督与推动下,全镇“非粮化”治理面积242亩,图斑整改315个,耕地恢复超320亩,净增加粮食播种面积172亩、产量66吨,油葵亩均纯利润达600元。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凝聚着保华镇人大与全体村民的心血与汗水,彰显出他们对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坚定信念与不懈追求。
接下来,荣县保华镇人大将继续高举党建引领旗帜,扎根群众、深耕一线,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在粮食生产的全流程中持续发力,精心指导群众做好除草、病虫害防治、施肥等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用实干与智慧精心呵护希望田野,筑牢粮食安全防线,绘就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