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5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90%以上的科技创新和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经济发展外部形势复杂严峻,成都市民营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阶段,为更好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6月30日举行的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对政府有关工作进行监督。

优化政策举措,民营经济发展态势向好
成都历来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民营企业。2024年以来,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坚定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系列决策部署,以促公平、创机会、优服务、解难题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用户思维,成立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出台“民营经济政策55条”,常态化开展“进解优促”工作,持续打造“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持续向好、民营经济活力稳步恢复。
报告披露,2024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1.18万亿元,十年翻了近一番,同比增长5.8%,占GDP比重50.3%。2025年一季度,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3036.8亿元,同比增长6.2%,高于2024年0.4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51.2%,高于2024年0.9个百分点。
聚焦问题短板,助力民营经济行稳致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常委会委员指出,成都市民营经济还存在经营主体多而不强、部分企业发展信心不足、部分企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等问题,在市场公平准入、要素支持保障、企业权益保护等方面还存在差距,要在下一步工作中切实改善。为更好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建议。
要进一步营造民营企业发展良好环境。依托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进一步完善跨部门协作机制,更好发挥行业商协会、产业联盟等的桥梁纽带作用。常态化开展“进解优促”,坚持用户思维和问题导向,梳理突出的个性问题和普遍的共性问题,“一企一策”“一业一策”推进解决。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完善市场准入壁垒投诉和处理回应机制,持续开展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持续向民营企业发布重大项目清单、城市机会清单,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平等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等科技资源,支持民营企业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要进一步加强要素支持保障。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切实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用好“蓉易贷”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和各类小微金融支持政策,加强产融对接活动。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民营企业特征的金融产品,减少企业贷款中间环节和费用,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提升民营企业资本市场意识和直接融资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强化人才和用工保障,大力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劳动力市场供需对接平台,支持民营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按规定落实补贴政策。完善人才引育留用政策,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引进高层次人才。强化用地用能保障,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项目列入重点项目,靠前做好土地供给服务。
要进一步助推民营企业做优做强。深入实施“立园满园”行动,强化“镇园之宝”“明日之星”培育和企业梯次培优,完善个体工商户发展支持政策,推动民营经济向链式协作、集群发展、规模经营转变。加强场景创新,持续挖掘和开放契合产业发展和城市特色的应用场景,为民营企业新技术、新产品走向产业化提供平台。强化民营企业“智改数转”支持,围绕企业需求和转型痛点完善政策措施,更好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搭建研发、测试、验证等共享平台,为民营企业更好提供中试验证等服务。
要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权益保护。要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贯彻落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扎实做好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账款清欠工作。升级“成都惠企政策”集成发布和智慧查询功能,提升政策免申即享、易申快享水平,解决政策兑付难题。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检查专项治理行动,完善涉企综合监管平台,深入推进涉企“一码检查”。进一步规范涉产权强制性措施,避免超权限、超范围、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财产,降低对企业正常合法经营的影响。加大对破坏市场竞争秩序、侵犯企业知识产权、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坚决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