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西高原的治理创新中,一组组机制密码正将人大代表的“金点子”转化为民生改善的“金钥匙”。甘孜州以“1376”代表接待日制度、“5+N”代表建议办理机制、“22333”工作格局为支点,构建起“民意收集——办理提质——成效转化”的全链条闭环体系,将代表建议从纸面承诺转化为落地实效,书写出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鲜活答卷。

“1376”:织密民意收集的高原网络
每月第三个周日,在海拔4500米的石渠县牧场上,藏汉双语的接访声打破高原寂静——这是甘孜州人大常委会创新的“1376”代表接待日制度:以乡镇人大主席团为枢纽,固定于每月第三个星期天,联动五级代表开展接访,构建起覆盖高原农牧区的民意“收集网”。藏语中“1376”谐音为“心想事成”,既承载着对群众心愿的美好期许,更诠释着人大代表为民尽责的初心使命。这一制度将民族文化寓意与履职实践深度融合,让代表在每月固定日期走进牧村帐篷、田间地头,以“零距离”接访实现“民声直达”。
在甘孜州海拔最高的石渠县,该制度催生了“魏燕建议”的实践样本。作为四川39个欠发达县域中基础最薄弱的地区,石渠县面临GDP与省定目标差距显著、经济结构单一等难题,2027年实现“摘帽”任务艰巨。州人大代表魏燕通过常态化接访,提出“构建产业园区差异化政策体系、推行分类扶持与考核机制、适度降低县级项目资金配套比例”三项针对性举措,直指发展痛点。这组镌刻在雪域高原的“破局之道”,既源自人大代表深耕基层的履职担当,更成为民族地区将代表建议转化为发展实效的生动注脚,为石渠在2027年实现发展能级跃升注入关键动能。
今年以来,全州代表通过接待日收集意见46条,转化为建议10件,其中农牧区安全饮水、乡村道路硬化等5件建议已纳入政府民生工程。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蒲永峰表示,该制度通过与“双联系”活动、“直选代表述职月”、民族团结进家庭进寺庙”实践行动等有机衔接,形成“收集、梳理、交办、反馈”闭环,让“帐篷里的诉求”精准转化为“政策文本的解题思路”。

“5+N”:破解办理质效的系统密码
针对“重答复、轻落实,针对性弱、办成率低”等痛点,州人大常委会紧扣“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要求,构建“5+N”代表建议办理全链条机制,从“严把关、明责任、畅沟通、提质量、明奖惩”5大维度破题,叠加“三维测评”“一把手述职”等创新举措。今年5月,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与州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专项通知,首次将“建议办成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纳入量化考核,将建议提出、交办、督办、评议各环节纳入制度化管理,为建议办理工作立下硬标尺。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代表建议“A类答复”(已解决或采纳)占比达66%,较三年前提升近8个百分点,实现了从“答复过关”到“成效过硬”的质效跃升。
以州人大代表关注的老旧小区改造建议为例,甘孜州创新构建“部门联动攻坚+专项资金整合”的协同治理模式,凝聚住建、财政、民政等多部门合力,统筹1200万元专项资金,对12个老旧小区实施管网更新、道路硬化、绿化提质等系统性改造工程,直接惠及800余户居民。曾经困扰居民多年的下水堵塞、路面坑洼等“顽疾”得到根治,更通过加装电梯、增设适老化健身设施等“微更新”举措,让老旧小区从“设施陈旧”蜕变为“功能齐”全的温馨家园。如今,焕然一新的居民楼、绿意盎然的休闲广场,正将代表建议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礼包”,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雪域高原的生动注脚。
“过去愁下水堵,现在推窗见绿;过去爬楼梯,现在电梯直通家门!”康定居民卓玛的欣喜之语,恰似一把丈量民生温度的标尺,折射出甘孜州78%的代表建议转化率背后的实干成效。从海拔4000米牧区流动医疗站的暖心服务,到折多河清淤工程构筑的生态屏障,全州已将代表建议转化为37项政策文件、48件民生实事,让“金点子”落地成“好事实事”。州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甘孜州创新构建“三维测评”立体化考核体系,通过从建议人、主办单位、协办单位中各抽取10%开展综合考评,以督查激励表彰先进,用扣分约束鞭策后进,推动代表建议办理从“文来文往”的程序性回应,迈向“人来人往”的实质性解决。同时,配套推行“办理结果满意度”双轨评价机制,既聚焦建议落实的实际成效,又重视群众口碑反馈,实现办理质效从“答复过关”到“成果过硬”的全面跃升。

“22333”:书写高原治理的系统答卷
“办好建议提案,是政府的法定职责、应尽义务。”6月25日,州人民政府州长冯发贵在全州政府系统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推进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办理好建议提案的重大意义,严谨细致办好建议提案,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为此,州政府将代表建议办理列为年度重点工作,高位推动、全力落实,创新构建“22333”工作格局,即每年召开两次常务会专题听取办理汇报,压实主体责任、为民责任“两大责任”,健全一把手领办、协作配合、督促问效“三大机制”,落实办前沟通、办中协商、办后回访“三见面”制度,提升办理进度、成果转化、沟通服务“三大质效”,形成“政策制定、项目落地、成效反馈”的完整链条,以系统化举措推动建议从“纸面”落到“地面”。
作为康定城区的“城市动脉”,折多河近年受汛期洪水冲刷影响,河道淤积问题日益严峻。2024年监测显示最大淤积厚度达1.2米,直接威胁沿岸3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切实解决这一民生痛点,甘孜州创新推行“局长·代表面对面”督办机制,并邀请人大代表参与“徒步调研+方案比选”现场办公,沿河道开展全程勘察论证,精准制定整治方案。目前已完成2.5公里河道清淤疏浚及生态护岸建设,同步配套河岸绿植景观带,既消除了汛期行洪隐患,又打造出市民休闲新空间,将代表建议转化为“水清、岸绿、景美”的民生实景工程。“局长·代表面对面”机制的常态化运行成效显著,部门“一把手”与人大代表面商率提升至50%,成功破解跨部门协作难题40余件,形成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高效治理模式。
从石渠牧场的接访帐篷到人大机关的测评会场,三组数字机制共同构成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的“铁三角”,“1376”筑牢民意根基,“5+N”破解办理瓶颈,“22333”推动效能转化。如今,代表建议不仅“声声有回应”,更实现“件件见实效”,为民族地区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