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荣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笃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履职理念,统筹县镇两级人大力量,创新实践“精准发现问题——系统破解难题——构建长效机制”的民生工作闭环,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实打实的履职成效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温度和力度。

靶向攻坚解民忧,在历史遗留问题中彰显联动效能
“办证难”是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涉及部门多、历史成因复杂。县人大常委会将其纳入民生实事重点监督清单,指导镇人大因地制宜构建“人大代表+职能部门+企业”协同攻坚体系,以“清单化管理、销号式推进”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新桥镇盛世名苑小区于2019年10月完工,但因开发商手续不全,186户业主入住后多年迟迟拿不到不动产权证。镇人大主动靠前,梳理出“规划验收、税费清缴、资料补正”三大核心梗阻,推动建立“企业补报+部门指导+代表督办”联动机制:一方面,镇人大协调自规、住建、税务等县级部门“上门办、联合审”,破解增值税发票开具、维修基金缴纳等遗留问题;另一方面,人大代表全程跟踪土地规划、工程验收等关键环节,督促企业补正20余卷历史资料。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首批128户业主领到了期盼多年的“红本本”。“红本本到手,心里就踏实咯!”小区业主杨建荣拿到不动产权证后激动地说。
在此基础上,县人大常委会提炼推广“群众点单、人大派单、部门接单、代表督单、群众评单”的“五单工作法”,推动全县各镇(街道)人大建立历史遗留问题台账并逐步化解,形成“解决一个案例、完善一套机制、惠及一片群众”的辐射效应。

创新服务优治理,在城市烟火气中筑牢安全防线
城市治理的精度,关乎群众生活的温度。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摊贩“两证不全、监管缺位”问题,县人大常委会指导旭阳镇人大以“小切口”撬动“大治理”,将规范食品摊贩经营与“小县优城・烟火荣州”建设深度融合。
“以前怕路边摊不卫生,现在亮证经营,吃得踏实!”这是群众对旭阳镇“摊贩亮证”行动的真切感受。镇人大创新“岗前15分钟微培训”模式,组织代表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在早晚市集中区现场讲解食品安全法、备案流程等知识,从思想根源消除摊贩“不想办、不会办”的顾虑;开通“代表直通车”监督渠道,将12315投诉、群众随手拍等线索纳入“片区督办制”,由代表包片跟踪督促整改,形成“收集——督办——销号”闭环;推动建立“备案办理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21户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4个食品摊贩集中点匹配4名镇人大代表实现“一对一包保”指导。
县人大常委会以此为样本,在各镇(街道)人大推广“普法——服务——监管”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推动全县食品摊贩规范经营,群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显著提升,让城市“烟火气”更添“安全感”。

聚智聚力惠民生,在乡村振兴中点亮幸福底色
乡村振兴,民生为要。县人大常委会聚焦边远镇村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引导镇人大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撬动多元力量参与民生实事,让“关键小事”温暖民心。
保华镇代家山村是典型的丘陵边远村,8.5公里长的村主干道长期无照明,群众夜间出行安全隐患突出。镇人大将其列为民生实事项目,创新“乡贤捐资+财政支持+项目整合”筹资模式:县镇人大代表带头发出募捐倡议,筹集乡贤资金1.75万元;镇人大主席协调争取到乡村治理试点项目资金37.5万元;代表全程参与路灯点位选址、施工监督,确保170盏太阳能路灯精准覆盖5个村民小组,惠及800余户群众。“现在晚上走路、骑车亮堂堂,心里更亮堂!”村民毕其林的感慨道出了群众心声。
县人大常委会将这一做法总结为“代表联户察民情、多方联动聚资源、全程监督保实效”工作法,推动全县各镇人大将解决偏远村路灯、饮水、道路等民生难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让乡村振兴的“光”和“热”照进千家万户。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吴永红表示,新时代人大工作的生命力在于贴近群众、服务群众。荣县将持续深化县镇两级人大联动机制,以钉钉子精神破解民生痛点,用制度创新把群众“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