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市委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决策部署,达州市人大常委会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以《达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贯彻实施为重要抓手,创新构建“执法检查+专题询问”联动监督模式,健全“检查——反馈——整改——跟踪——问效”闭环工作机制,有力提升了营商环境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构建“双轮驱动”监督体系 筑牢监督工作根基
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着力构建科学高效的“双轮驱动”监督工作机制,确保监督工作既立足全局战略高度,又精准对接企业发展需求。
强化统筹引领,织密监督网络。将《条例》执法检查列为年度监督重点,常委会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市人大各专委会及市县乡三级人大力量,形成“市级主导、县乡联动、全域覆盖”工作格局,有效打破层级壁垒,凝聚监督合力,实现监督全覆盖无盲区。
汇聚专业力量,夯实监督基础。精心遴选20余名法律、经济、企业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大代表全程参与,为执法检查、专题询问提供坚实智力支撑和专业化保障,显著提升监督工作专业性与实效性,有效解决“外行监督内行”的难题。
聚焦核心领域,锚定监督靶向。今年4月至7月,检查组在全市范围内系统排查《条例》明确的“市场环境、政务服务、法治保障、要素保障”四大核心领域落实情况,紧盯政策落地、审批效能、监管执法等关键环节深入开展专项检查,精准把握监督着力点,为专题询问积累全面、鲜活的典型问题样本。
创新“三维穿透”监督路径 提升人大监督质效
为切实增强监督穿透力和针对性,积极探索“全链条扫描、沉浸式体验、解剖式核查”三维联动监督新模式。通过深入一线察实情、精准画像找症结,有效挖掘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专题询问高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提升监督整体效能。
全链条扫描政策落地。随机走访企业300余家,实地核查“免申即享”政策在中小微企业中的知晓率,确保惠企政策精准送达市场主体。全面核查2024年惠企资金兑现率、拨付率,保障资金精准到位。严格对标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分析梳理融资支持、政务服务效能、外贸服务便利化等重点薄弱环节,为靶向施策、精准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沉浸式体验政务服务。为深入了解政务服务实际运行状况,组织人大代表沉浸式体验社保、医保等高频服务事项“一站式”服务落实、项目审批“一网通办”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情况,精准查找“隐性堵点”,并将问题转化为“政务服务便利化”专题询问议题,以问促改,倒逼相关部门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提升工作质效,切实疏通“中梗阻”。
解剖式核查深层障碍。围绕典型案例深入剖析,系统梳理提炼普遍性、深层次问题,着力查找体制机制层面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例如,在今年8月专题询问中,针对基层执法部门自由裁量权行使标准不够细化等问题,专门询问司法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明确限期整改要求。运用“个案——共性——机制”递进分析法,深挖问题根源,有效提升专题询问的针对性,切实增强监督实效。
建立“三化闭环”监督机制 推动问题整改落地
坚持“清单化交办、常态化督办、长效化建制”协同发力,着力推动问题整改从“纸上”落到“地上”,确保问题真整改、改到位、见实效。
清单化交办压实责任。专题询问后,迅速将监督发现问题细化为四张清单,逐项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整改时限和工作要求。同步将市政府及12个被询问部门的答复承诺纳入整改清单,如督促财政局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税务局优化出口退税流程等,重点解决民企融资难融资贵、外贸企业出口退税慢等突出问题。
常态化督办倒逼落实。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整改“回头看”专项督查,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将整改成效纳入部门绩效考核重要指标,同步建立人大代表评议和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通过强化外部监督切实推动内部整改。指导政务数据部门推动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建立“周跟踪、月督办”机制,协调政务服务管理局完成线上涉企平台整合。
长效化建制巩固成果。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推动市司法局出台有关涉企行政检查相关文件,严格规范涉企行政裁量权,有效规范执法行为。推动市政务服务管理局等部门制定《达州市惠企政策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服务;全面推行“标准地”供应,优化建设项目环评流程,提升要素保障能力;推动税务局加快出口退税,提速企业资金周转;督促商务局联合海关等部门创新建立外贸企业“本地业务协商机制”,为外贸发展注入新动能。
把握“三个统一”监督原则 彰显人大监督价值
市人大常委会在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实践中,始终坚持“三个统一”,为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坚持依法监督与问题导向相统一。始终以相关上位法和《条例》为基本遵循和“标尺”,确保监督于法有据、规范有序。同时,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企业关切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着力推动法规政策落地见效。例如,围绕《条例》政务服务标准化要求开展专项检查;针对企业反映的出口退税效率、融资支持等问题精准设计专题询问议题;通过推动“好差评”制度落实、建立社会监督员机制等举措,有效促进问题解决。
坚持全程监督与协同发力相统一。着力构建“执法检查——专题询问——跟踪问效”全链条闭环机制,有效联动各方力量,凝聚强大监督合力。以整治账款拖欠问题为例,通过排查摸底、专题询问督促、跟踪督办清偿等步骤,推动问题有效解决。联动市县人大,确保监督全域覆盖;邀请专业代表参与,提升监督专业化水平;及时移交典型案例至纪检监察机关,有力整肃相关领域不正之风。
坚持解决问题与制度建设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与长效治理相结合,一方面紧盯具体问题即知即改、立行立效,如整合惠企服务专窗、破除部门数据壁垒;另一方面着力从制度源头系统破解难题,推动出台《达州市惠企政策落实八条措施》,建立健全部门协同联动、政策承诺兑现督查、行政执法行为规范等长效机制。通过“当下改”与“长久立”有机统一,实现标本兼治,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一系列创新性、体系化的法治监督实践,有效发挥了人大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职能作用,显著提升了区域营商环境的法治化水平和市场主体满意度,为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