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竹县竹阳街道的人大代表联络站里,人大代表毛平贵正与县法院法官一道,耐心倾听居民张阿姨关于邻里宅基地纠纷的诉求,桌上摊开的调解记录已密密麻麻写满两页。这样的场景,在大竹县的城乡角落经常可见。
近年来,县人大常委会与县法院积极探索构建“人大+法院”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通达社情民意的优势,将代表履职深度融入法院诉前调解、信访化解、执行攻坚和司法监督各环节。这一机制不仅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就地解决,也有效促进了法院工作质效与公信力的提升,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新动能。

信访化解协同发力 破冰攻坚促和谐
县人大常委会主动融入本县矛盾纠纷“分层递进、精准分流、实质化解”的三级过滤纠纷化解机制,推动构建“多元共治、源头预防、长效化解”的社会治理格局。通过建立“人大代表+法院”联席会商机制,选派具备信访工作经验和群众工作能力的人大代表,参与法院信访案件的接待、听证与化解工作。代表们与法官协同配合,认真倾听信访人诉求,参与信访案件分析研判,2025年以来已成功协同化解信访案件27起,有效促进了案结事了人和,夯实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人大代表凭借其独特的群众信任度,在法院与当事人之间搭建起理性沟通的“连心桥”,有效破解信访难题。
见证执行攻坚破局 兑现权益暖民心
县人大常委会持续开展“代表助力执行”行动,组织人大代表全程参与协助督促履行、查找被执行人、见证现场执行等关键工作。2025年以来,人大代表已见证案件执行32件,成功促成执行和解25件,执行到位金额200余万元,切实将人民群众的“纸上权益”变为“真金白银”。
在一次涉民生案件执行中,人大代表深度参与,成功为12名农民工追回劳动报酬25.28万元,以善意文明执行传递司法温度。“代表+当事人”零距离见证执行的模式,不仅以开放透明的方式增强了司法公信力,更形成强大法律震慑力。代表们亲历执行一线,见证法院执行的力度与温度,成为司法公正的坚定见证者与积极传播者。

深化履职评议监督 助力提升司法素能
在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庭审旁听现场,人大代表彭书芳在评议表上认真写下“庭审中对证据的质证环节还可进一步细化,文书说理需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为加强对司法权的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开展法官检察官履职评议工作,将其作为强化司法监督、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抓手。
履职评议聚焦法官的政治能力、业务能力、工作绩效等方面,通过旁听庭审、案件评查、民主测评等多种方式,对法官履职情况进行全面“健康体检”。评议过程严谨规范,包括准备动员、调研评查、集中评议等阶段。评议小组通过座谈、问卷调查、调阅卷宗、旁听庭审等方式,广泛收集信息,确保评议结果客观公正。在集中评议阶段,被评议法官需要进行述职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作为法官考核、奖惩的重要参考。这种监督不仅增强了法官的责任意识,也促进了法院整体业务素能的提升。县法院认真梳理评议意见,抓好整改反馈,形成“评议——反馈——整改”的工作闭环,将代表的“金点子”转化为提升司法质效的“金钥匙”。

整合资源优势互补 构建多元解纷新格局
“人大+法院”机制的有效运行,得益于双方资源的深度整合与优势互补。人大代表发挥群众基础好、社会威望高、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法院则提供专业法律支持和司法保障。
全县构建了覆盖城乡的“人大代表+法院”工作网络,依托人大代表“家、站”,将解纷资源下沉到基层一线。代表们深入街道社区、走进田间地头,把优质高效的纠纷化解服务带到群众身边。
针对不同类型的矛盾纠纷,大竹县采取差异化调解策略。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纠纷,邀请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大代表参与调解;对于常见多发的民事纠纷,则发挥当地人大代表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通过“代表调解+法官释法”的有机融合,大竹县实现了“1+1>2”的聚合效应,使大量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解于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