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有价值的新书的问世,被唤醒的不只是沉睡的文字,更是一条大河的奔腾记忆,一个民族共同的集体心跳,在赤水河畔激荡起层层思想的涟漪,完成一场穿越时空、涤荡心灵的“精神飞渡”。
  10月20日,《四渡赤水在四川史话》首发式和专家座谈会在中共泸州市委党校(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举行。这是一场畅谈体会、回望历史、展望未来的精神对话,也是让长征精神穿越九十载峥嵘时光,给予人们精神滋养的头脑风暴。有关方面负责人和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参加座谈交流和读书分享。
匠心编研:一场涤荡心灵的“精神飞渡”
  “回望红军长征的苦难与辉煌,四渡赤水无疑是最为精彩、传奇的篇章。”主编唐文金坦言,当二十多万字的书稿完成后,他心中升腾起一个颇具力量感的关键词——“飞渡”,而这场“飞渡”的起点,是一间会议室。
  “在泸州市政府驻蓉办的一间小型会议室里,一侧摆满了有关文献史料和从省图书馆借来的参考书籍,墙上贴着若干张四渡赤水战役的地图,几台电脑和一台投影仪夜以继日地运转着。”这里曾是写作专班的“作战室”,团队由资深专家与青年新锐组成,他们以“史话”——一般指一种通俗化叙事写作文体,是对某件史事或事物以故事等形式写成的通俗作品为载体,致力于用通俗笔法活化厚重历史。
  为保障内容质量,他们不仅广泛查阅文献档案,研读“敌我电文”,更远赴北京核查史料,重走四渡赤水主要路线,实地考察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活动区域。“我们在编撰中常常为了核实一个时间、一个地名,多渠道反复求证,不放过任何一处疑点。”编写组成员、泸州市委党校教师周祺颖分享道,他们在赤水河畔亲身感受历史的呼吸与脉搏,力求让读者能“听到当年的炮火轰鸣”。
  编写组成员陈媛艺则以“周博长谈”一节为例,讲述了团队如何通过交叉比对多方史料,进行审慎而生动地还原。而编写组成员、兴文县委党校教师黄晓兰提到,书籍通过聚焦以小切口、画面式书写讲述那些“孤军之艰、孤军之忠、孤军之勇”的动人故事。
  当记者问到写四渡赤水的书有很多,而《四渡赤水在四川史话》的亮点在哪里呢?编写组成员、中共泸州市委党校副教授舒榕介绍道:“集聚四渡赤水战役发生在四川的史实,八章环环相扣详尽记述了红军在四川境内迂回穿插、化被动为主动的全过程。”特别是首次将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的斗争历史融入整体叙事之中,讲述赤水战役中的“悲壮战歌”,从而立体呈现战役的精彩性、复杂性、曲折性。编写组对重点事件——鸡鸣三省会议中领导层分工以及对《告全体红色战士书》的深入分析,都是以往书籍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正是这份匠心,让《四渡赤水在四川史话》不仅清晰记述了重要史实,更构建起一幅宏大而清晰的立体画卷,为读者提供了多重维度的历史叙事。
权威书评:一部讲好长征故事的生动教材
  如果说编写组成员合力弹奏了一曲“美妙乐章”,那么权威专家的评价则是这部作品收获的“热情掌声”。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捷在评价中指出,“历史叙事的目的不是讲得越深奥越好,而是要让广大受众想听爱听。在这方面,《四渡赤水在四川史话》的编写者们用心地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我向他们致敬。”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陈晋谈到,该书同时从军事、政治、精神三重价值上,表达了四渡赤水的非凡意义。他认为,“这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熊华源则对叙事角度和写作风格给予肯定,他说:“以通俗化的场景描写与心理刻画,使严谨的史实跃然纸上、生龙活虎起来,让读者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这本书,是对四渡赤水这一军事‘神来之笔’的一次充满温度的解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正师职研究员徐占权研究员的发言开门见山,他盛赞书中对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清晰呈现。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蒋建农研究员则被书中的人民史诗所吸引,他认为这是一群四川人讲述在四川的红色故事,深刻诠释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一真理。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副主任李蓉研究员的发言充满了感染力。“这是四川首次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四川发生的故事系统讲述给读者听。全书主题鲜明,内容完整,语言精练,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生动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荣凌认为,本书脉络清晰、史实全面、挖掘深入、支撑扎实、写法鲜活,是一部匠心独运、特色鲜明的上乘之作。裴泽庆则认为:“四渡赤水在四川期间发生了许多经典战斗,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定格了无数永不褪色的历史瞬间,全书史料翔实、夹叙夹议、庄谐相间、通俗易懂,实为学术界和出版界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特别值得赞许。”
  专家们的热情点赞,亮出了《四渡赤水在四川史话》的鲜明特色,让这部连接历史与现实、兼具权威与通俗的社科读本,更好地走进大众的视野。
思想激荡:一场跨越时空的时代担当
  思想的激荡,从全国视野迅速聚焦到四川本土。当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编审胡学举拿起话筒时,他带来了浓郁的“泥土芬芳”。“作为四川的社科工作者,我感到由衷地自豪。”胡学举说,“这本书是四川学界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讲好四川故事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它用翔实的史料证明,四渡赤水的胜利,离不开四川这片红色热土的滋养。”
  他的话立刻引起了宜宾市党史专家张乃富和泸州市党史专家周琴的共鸣。张乃富激动地分享道,书中许多细节与最新研究成果和宜宾当地的口述历史相吻合,这种真实性让历史更加可信、可敬。而周琴则从历史发生地泸州的角度出发,讲述了书中描绘的红军在古蔺、叙永等地留下的动人故事,她提到这本书的出版发行,不仅是跨区域、跨行业合作的成果,更是彰显了编写者的大历史观。她说:“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这块土地上。这本书有利于让四渡赤水的红色基因,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扎下深根。”
  面对专家们的精彩解读和高度肯定,作为出版方代表,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柯继铭深感振奋。他分享了团队为打造这部精品力作所付出的努力:“我们深知,这本书承载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精神。因此,我们投入精兵强将,从编辑、校对到设计、印刷,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力求完美,就是希望用最好的品质,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呈现给读者。”出版人的文化担当藏在成书的字里行间。
  史话赤水风云,激起精神飞渡。专家们或引经据典,或结合现实,或激情澎湃,或娓娓道来,共同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情回望,这里面凝结着一份份担当和责任。他们围绕《四渡赤水在四川史话》所展开的探讨,早已超越了对一本书的评价,升华为对伟大长征精神的集体致敬和深刻思考。
  思想的火花越灿烂,精神的力量就越焕发。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回望90年前的苦难与辉煌,四渡赤水战役的浴血荣光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的“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