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人大常委会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以下简称“补奖政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加快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草原生态文明、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完善“三农”政策、增加牧民收入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州人大农工委将补奖政策在我州的实施纳入重点监督工作,通过开展调研,建议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情况报告,跟踪督查审议意见的落实,全面了解全州贯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问题强化整改落实,促进了补奖政策在我州健康有序实施,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基本情况。
2010年国家出台了补奖政策,我州补奖政策启动实施于2011年,政策覆盖我州18个县325个乡、2736个村及3个国营牧场。共200592户,889088人。开展禁牧补助4500万亩,推进草畜平衡奖励7693万亩,完成超载减畜200万羊单位,实施牧草良种补贴270万亩,实施畜牧良种补贴牦牛种公牛1600头、种公羊700只、肉牛冻精改良11.8万头,在160400户牧户中落实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兑现各项补奖资金和实物,确保政策平稳有效运行。
二、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补奖政策自颁布实施以来,我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统一组织领导、统一推进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具体职责。
(二)广泛开展宣传。抽调精干人员组成政策宣传组,召开政策落实大会,举办学习培训班,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进行动员宣传。
(三)完善基础工作。收集完善基础资料,编制实施方案,完善草原确权承包,抓实信息数据审核、录入及档案管理工作。
(四)抓好资金兑现。认真制定资金发放方案和资金发放安全保障预案,组建由多个部门参与的资金兑付工作组,确保资金发放安全。
(五)完善规章制度。以村为单位进一步明确了每个禁牧区的具体位置、面积和所涉及的牧户,统一进行地块编号,制定禁牧、草畜平衡管理的办法和制度,将禁牧设施管护和禁牧制度的推行责任落实到乡、村、户,纳入“村规民约”,对违反禁牧制度的行为作了明确的处罚规定。同时逐户了解超载牲畜数量,将种草、减畜任务落实到乡、村、户,制定了考核办法。
(六)成效初步显现。补奖政策实施以来,通过禁牧休牧、种草贮草、超载减畜、改良提质等综合措施的应用,政策实施效果逐步显现。续接了退牧还草工程的生态效益。禁牧地块的植被高度、生物产量、植被盖度三个方面较非工程区有了明显提高。增加了牧民的政策收入,2011年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惠及全州88.9万牧民群众,牧民人平政策增收达528元,是我州牧民享受政策性补贴资金最多的一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社会效益,补奖政策及配套项目的落实,较大改善了我州牧业基础设施,有力增强了牧区畜牧业发展后劲,通过畜草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牧区发展方式,提高了畜牧业经济效益,为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不够。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程度和协调力度不一致。各县虽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但在实际工作中,一定程度存在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二)宣传不力。州、县虽然都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宣传不到位,力度不够的问题,甚至部分乡、村干部对国家实施草补政策的最终目地、目标和意义不熟悉,自身职责不明确。牧民群众不知晓政策的标准、意义、应承担的义务,致使工作推进难度大。
(三)人才匮乏。我州各县特别是纯牧业县,草原、畜牧、绘图、监测专业技术人员严重断层,落实草补工作没有专业技术作支撑,技术力量薄弱,部分县长期从事草补工作的只有1人,有的还兼职其他工作,而草补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含量高,工作量大,人员的不足及技术的匮乏导致草补工作内业、外业、档案等推进相对滞后。
(四)确权难度大。我州幅员辽阔,牧户多,加之上一轮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度不完善,承包形式多样,大多数草原以联产形式承包,没有真正意义落实到户,部分勘界牧民不认同,草原类型多,矛盾纠纷多,草原承包落实到户非常困难,成为当前推进草补工作的最大困难。部分乡、村的禁牧区、草畜平衡区还没有落实到地块上,只停留在规划上,造成草原确权及推进草原承包工作难度大。
(五)减畜任务重。我州草原超载严重,加之受传统思想观念及宗教的影响,牧民群众不愿出栏牲畜,减畜工作的难度增大,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困难。
(六)执法能力弱。草原监理执法能力薄弱,执法队伍力量不足,从县到乡、村草原监理执法队伍量少质弱,无法从上到下形成协调统一的监管体系,从而形成草原执法检查监督管理不力。
四、工作建议。
(一)高度重视补奖工作。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补奖政策的落实,把草补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一把手亲自安排、亲自研究、亲自落实、亲自督查草补工作。努力形成一把手亲自抓,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工作机制,确保实效。
(二)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干部群众知晓面,特别是在群众中要大力宣传补奖政策。一是充分利用双语干部深入各乡、村、牧户,宣传草补工作的任务、目地、政策标准等。二是编制通俗易懂的藏汉双语专题宣传片和宣传册,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信息网络等宣传媒体,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普及力度,让广大牧民充分认识实施补奖政策的重大意义,知晓政策内容,明确补奖方式及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三)加快草原确权工作。根据国家和省划定的禁牧具体标准,结合我州实际,进一步准确勘测需要禁牧的草原面积,科学划定禁牧地块,明确四至经纬,要加快禁牧地块落实到村、到牧户,严格执行《四川省草原禁牧管理办法》、《甘孜州草原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实施强制性禁牧管理,依法处理在禁牧区内违反规定放牧、偷牧、破坏禁牧围栏等行为,确保禁牧效果。
(四)强力推进草畜平衡。草畜平衡是草补工作的最终目的之一,要实现草畜平衡主要是减畜。一方面要进一步坚持依法治牧,严禁超载放牧,严格执行《四川省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甘孜州草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依法管理出栏超载牲畜。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鼓励牧民牲畜出栏,研究制定出台出栏奖励政策,按一定标准对出栏超载牲畜的牧户给予奖励,调动牧民出栏出售牲畜的积极性。三是培育和扶持畜产品加工和促销,提高牧区畜产品加工能力,拓展畜产品外销市场渠道。四是进一步明确增草减畜任务,将任务分解落实到乡、村、户,层层签订责任书,建立减畜激励机制,逐步实现草畜动态平衡。
(五)确保资金管理到位。草补资金量大,涉及面广,用好资金,管好资金是草补工作的重要任务。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资金的监管力度,在设定资金财政专户、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式,确保资金使用和人员安全。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我州畜牧技术人才紧缺,而落实草补工作需要一支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一是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业务水平,以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要。二是加大对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畜牧专业学员的培养力度,做到畜牧事业后继有人。三是切实加强党政管理干部、政策实施监管人员和乡村干部及牧民群众的相关技术技能培训,为全面落实草补政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四是建立健全州、县、乡、村四级草原监理监测和家畜改良服务机构,落实草原监理人员编制,增设乡级草原执法监督员岗位和人员来加强草补工作执法监督,为草原保护补奖机制的建立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五、跟踪督查。
一是在州人大农委召开的部门联系会上对工作建议的办理提出了具体要求;二是多次以不同形式听取职能部门的办理进展情况;三是督促职能部门形成办理情况报告,并于去年建议常委会听取州人民政府 “关于落实草补工作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通过跟踪督促对工作建议的办理,促进了全州草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宣传,加强了政策实施的指导和监督,推行了“一卡通”强化资金管理,切实抓好了整改工作。进一步促进草原补奖政策在全州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