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研究与报告

四川农业科技投入调研报告

时间 2021-12-31 来源 农委办公室
[ 字号大小:]

省人大常委会重点课题调研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要求“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四川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产品供给基地,正处在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型的关键阶段,能否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一转型能否顺利完成。因此,准确把握我省农业科技投入的现状,深入剖析投入中存在的“短板”及制约因素,科学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精神,确保我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上述背景,按照李崇禧副主任的重要批示,省人大常委会将农业科技投入调研列入2012年重点研究课题,由王宇坤副主任牵头挂帅,省人大农委具体实施。省人大农委根据调研要求,在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和研究调研提纲的基础上,就相关情况对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畜牧食品局等省级部门进行了书面调研,委托部分市州人大农委(农工委)开展了专项调研,并会同省社科院、省畜牧食品局的专家赴德阳和内江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农业科技投入的现状
(一)确保农业科技财政投入持续加大
近年来,我省各级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积极支持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四川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根据省财政厅统计,省本级农业科技投入[1]从2007年的1.8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24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2.4%。
2007-2011年省本级农林牧渔农业科技投入情况
单位:万元

类别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农业
12005
16223
22592
23775
27007
林业
5006
6345
7585
7988
9130
畜牧
1461
2930
3604
3291
4406
水产
468
603
728
1123
1852
合计
18940
26101
34509
36177
42395

2007年至2011年省本级农业科技投入占支出总规模比重分别为17.1%、18.9%、27.3%、22.6%、23.4%,总体呈逐年递增趋势。
(二)推动农业科技研发实力不断增强
我省坚持以“科技兴农”战略为指导,持续稳定加大农业科研经费投入,逐步提高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根据市场需求确立农业科技研究目标和方向,全面推进科研和教学机构改革,积极创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培养科技人才,壮大科技队伍,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科研体系。首先,加强四川农大、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省畜科院、省食研院等科研机构建设,形成了我省实力雄厚的农业科研机构体系。其次,强化企业主体和产学研结合,逐步构建了主要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再次,建成了一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实验基地。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区域技术创新中心2个,国家农作物改良分中心6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级农作物原种扩繁基地20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农业类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龙头企业创新技术中心10个。“十一五”期间,全省育成农畜新品种550多个,开发新技术600余项,品种权申请和授权数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
(三)支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连接农业科研机构和农户的重要纽带,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为完善我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省政府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出台多个指导性政策文件,并设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专项资金。2012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10亿元用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补助。目前,我省已基本建立了“以县为中心、乡为纽带、村为基础”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2011年,建设了280个乡镇站,2012—2013年乡镇或区域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数量将达到2878个。德阳市现有5个县级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和121个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下一步还将继续完善机构,努力构建一个覆盖面广、运转有力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同时,农业科技园区逐步成为农业科技有效推广的新载体[2]。德阳市已建成10个颇具规模的农业科技园区,共承担国家农业科技项目15项、省级项目72项,发挥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从全省情况来看,目前,全省已经建设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93个,建成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64万亩、示范区166万亩,示范推广新品种1000多个、新技术530多项、新模式170余项,核心区、示范区农民人均年增收分别达到1971元和1554元。
(四)助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有效搭建
为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我省大力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十一五”期间,获准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立项91项,获得中央财政资助5690万元,连续四年居西部第一。从2011年起,省财政又专门设立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2000万元。依托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我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和专家大院制度,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活动的有效转化。一是构建了科技特派员队伍。根据农业科技需求,由政府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挑选,引导科技素质较高、工作责任心强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建立起农业科技与农民、企业的直接连接平台,实现“人才进村、知识下乡”。如,内江市围绕林果、蔬菜、桑蚕、生物质能源、生猪、水禽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聘请省内专家组建6大市级科技特派员团队,通过开展科技服务,辐射带动23.7万余农民。二是建设了一批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通过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制度,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从学校和研究所走到田间,走进企业,走到了农民身边。目前,全省已经建设科技特派员团队280多个,选派科技特派员8200多名,建设农业科技专家大院284个。实现示范主导新品种5000多万亩(次),推广主推新技术1.3亿亩(次),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贡献率达到5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五)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加快建设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是“科技下乡”的一种典型的服务模式,相关的科技生产信息在广大农村,通过广播、网络等信息化手段高效率传播,使广大农民获取更廉价、更有效、更快捷的科技信息,实现科技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近年来,我省农业科研单位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业信息系统,加速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开展了一些适合省情的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目前已建起了以省为起点,逐步延伸到市、县、乡、村的农业信息网络。通过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等现代通信设施,使全省形成了一个上下相连、左右贯通、初具规模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互联网基础上开通的农业信息网站,整合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远程教育、现代物流、市场营销、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险、合作医疗等信息资源,基本实现了综合信息处理自动化、网络化,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使各部门、单位及多元生产主体间建立起高效的互动合作机制。例如,德阳市以德阳农业科技网为网络平台,先后推进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等方面的建设,初步形成四级农业信息网络。
二、我省农业科技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
尽管我省农业科技投入总量逐年递增,但投入占农业GDP的比重仍然较小,相对于农业科技发展需求尚存在很大缺口。一是中央财政投入缺口较大。中央财政对市州一级农科所及省级地方创新团队建设一直无资金支持;在我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尚有86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未安排投资,资金缺口达2580万元;二是省级财政投入不足。在农民教育培训、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和外来入侵植物防治等方面省级未安排专项资金;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年投入仅1500万元,远低于发达地区年投入上亿元的投入力度;在农技推广建设方面尚有高达1.29亿元的配套资金未落实。三是农业科技投入资金渠道单一。农业科研、农技推广体系、农民教育培训等基本上只靠财政投入,金融资金、民间资金的投入量很小。比如内江市农科院2011年财政总投入1928万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1706万元,比重高达88.5%,投入经费也主要用于解决员工绩效工资。
(二)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不够合理
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投入结构没有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变化而相应调整。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已逐步由小农户向公司、合作社、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转变,但农业科技服务投入重点仍集中在常规品种和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培训,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高级农业技术需求。二是农业科技投入没有对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全覆盖。我省仅对十个产业[3]的科技创新团队给予了财政扶持,尚未覆盖到麦类、蚕桑、中药材等在全国均具有一定优势的特色产业。三是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科技投入不均衡。我省农业技术投入集中在种养殖业的产前和产中环节,而农产品加工等产后环节的投入不足。四是农业科技投入过于分散。我省农业科技投入仍存在撒胡椒面、瞄准性差等现象,造成重复浪费和效率低下。如良种补贴一般按土地面积平均发放到户,亩均补贴仅10-20元,大部分家庭并未真正将其用于品种改良,导致该资金的使用效率很低。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仍是农业科技服务工作中的一个瓶颈。一方面,农业技术成果与使用者需求脱节。目前,我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构建和运行上仍然具有显著的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特征,一定程度上造成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脱节。当前许多农业科技服务内容仍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忽略了现代农业发展中经营主体、生产方式的改变,一些农业科技成果与现实需求的相关度较低,科技需求主体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纳度不高。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转换效率较低。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方式多为技术讲座、技术培训等,这种单一化、缺乏针对性的推广方式并不能切实给使用者提供有效支撑,制约着新品种、新技术的采用。调查发现,在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中,有42.2%的农民反映对培训技术掌握一般或者掌握不了;而有30%左右的农民认为政府提供的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实际效果一般或者不明显。
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缺乏
我省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面临着科技人才数量不足,专业知识结构失衡等问题。一是基层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条件差,待遇福利低,管理上缺少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和奖惩并举的激励机制,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和发挥,学历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基层技术人员的流动频率较高。例如,近年来内江市仅市农科院就流失了11名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农技研究人员。二是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出现老龄化趋势。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构成以老一辈科技人员为主,学历层次普遍较低,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弱,加之人才引进不足,队伍出现了断层。特别是人事考试制度改革后,在一些技术岗位上非专业技术人员较多的现象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三是具有丰富实用技术的农业技术“土专家”难以获得资金资助,其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加大我省农业科技投入的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
推进农业科技投入主体多元化,通过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投入来实现农业技术服务资金大幅度增加。
一要构建以政府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投入总量和比例,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通过合作、参股、联营等多种形式,吸引和鼓励企业特别是一些以农产品开发为主的新兴科技企业投资农业科技开发和应用。
二要努力开拓农业科技的金融投资渠道。改革农村金融体制,适当改进贷款方式,增加对农业科技项目的信贷投放。逐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风险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融资制度和保险制度,以分散农业科研机构进行科技研究的投资风险,减轻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压力,激发农业科研部门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完善市场机制,将农业科研成果商品化,用科研成果作担保,争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
(二)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结构和环节
农业科技投入结构要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特点和农民实际需求进行及时调整,逐步转变“重粮油作物、轻经济作物”和“重产前产中、轻产后”的传统思维模式。
一要加大对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绿色有机农业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满足多个行业和不同发展层次的农业科技需求。
二要推进技术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整合省内外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的科技力量,组织跨学科、跨领域专家成立科技创新团队,集成研发和推广良种育繁、标准化种养殖、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环节的共性关键技术。
三要创新良种补贴的发放和利用方式,按照“存量不动,增量调整”原则,即保持原有补贴水平不变,而将未来补贴的增加部分由村组统一使用,用于引进区域性新品种和新技术。
四要发展水利科技推广、防汛抗旱、灌溉试验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组织,进一步加大“移土培肥”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推广和资金投入。
(三)构建需求导向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农业科技运行机制与服务内容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农民的技术需求进行相应调整。
一要逐步建立自下而上的技术需求选择机制,让农民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诉求,强化农民在科技服务内容上的提议权和选择权,构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最大限度改变普遍存在的技术服务供需错位现象。
二要实行责任到村的技术服务运行机制,做到乡镇农技人员人村对应,明确服务对象和职责,全方位跟进,确保农业科技落实到户。
三要探索建立农民参与的激励制度,通过利益主体的直接评价来决定农技人员的实际报酬水平,从而促进农技人员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
(四)推进农业科技的系统化和集成化
根据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整合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科技资源,构建系统化、集成化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一要强化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围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进行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物结合、技术咨询等多样化的服务形式,集聚各种科技资源要素。
二要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园区的试点示范,以此为平台进行农业技术集成,加强先进品种和适用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
三要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科技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农业科技服务延伸到最基层,落实到田间,形成“科技服务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先进技术直接到人”的科学运行机制。
(五)完善基层农技人员利益激励机制
强化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投入保障,充分调动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工作的主动性,提高农技工作的持续稳定性,改变农业科技服务队伍零散、无序的局面。
一要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福利待遇。探索以质定酬的创新型分配管理方式,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水平相衔接,。
二要加快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专门针对基层农技人员设置科技成果奖项,对优秀农业科技人员优先实施岗位晋升,提供外出考察和学习机会,不断激励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中发挥科研创新能力。
三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农业科技特派员以技术、信息、资金等多种要素入股的方式,与农民、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形成农技服务的投入回报机制。
四要加强与相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合作。通过合作的方式,鼓励技术人员定期到基层进行农技推广服务,吸引一批农业技术专业大学生到农村创业。
 
注:由于农业科技投入没有专门核算的科目,该处农业科技投入为省财政根据省林业厅、农业厅、畜牧食品局、农科院、水产局五个部门“科技支出”决算统计而得。
这种新型推广模式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为技术依托,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设施等高新技术为一体。通过整合原有的科技推广网络,扶持科技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和新技术集中投入、集中开发,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推广试用。
包括: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棉花、柑橘、苹果、生猪、奶牛10个产业。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