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前不久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认真分析了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我省经济发展的阶段走势,科学总结了近年来我省经济运行所展现的跨越发展、优化发展、蓄势发展、和谐发展的新亮点。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全省上下务必坚定信心和决心,准确认识我省经济发展正在发生的质的明显变化,积极顺应这种变化和发展趋势,谋求并实现我省更大的发展。
近几年来,面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省委、省政府鲜明提出“两个加快”的基本任务,毫不松懈地推进经济发展,全省经济在困境中划出了一条“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坚强曲线。我省经济发展呈现出的这种新的态势和趋势,不但有“量”的扩张,而且更有“质”的提升,出现了一些带有转折性、跃升性的可喜变化。变化孕育希望,趋势揭示未来。在困境中划出的这条坚强曲线,是我们无惧任何困难、保持并延续经济发展良好态势的信心所在。
这种发展,建立在经济规模扩大后仍然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之上,是一种规模与速度双高的跨越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07年GDP突破1万亿元,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以来,我们虽然遭受了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夹击,但由于措施得当、应对得力,发展速度并没有慢下来,反而实现了规模和速度双双高位攀升,经济增速由长期徘徊在全国中游水平跃升到全国前列。2008年到2011年,全省经济总量4年再翻一番,标志着全省经济迈上了新的更高的台阶。
这种发展,建立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基础之上,是一种总量与质量共增的优化发展。一方面,我们坚持调存量与扩增量并举、主要在扩增量中调结构,大力发展高端、现代产业,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当前,我省正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我省传统产业比重偏高的经济结构正在改变。另一方面,我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一举实现了由长期的“吃饭财政”向“发展财政”的历史性转变。
这种发展,建立在奠基四川未来发展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当前与长远兼顾的蓄势发展。近年来,我们抓住机遇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投资规模,使我省跻身全国投资大省行列。我们开工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正在形成主骨架,“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加快实施,一批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正在崛起,推动了我省重大生产能力的形成和布局取得突破。与此同时,我们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这些工作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为我省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四川经济版图”。
这种发展,建立在人民群众不断得到实惠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富民与强省同步的和谐发展。我们坚持发展富民的理念,正确处理好强省与富民的关系,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的差距不断缩小。即便在遭受特大地震灾害的情况下,我省民生投入不减,通过实施多项民生工程,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我省经济发展正在发生的质的变化,表明我省经济发展正面临更大的机遇和空间。惟有把握大势、洞察趋势并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方能占据主动、赢得未来。全省上下一定要准确把握我省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进一步增强信心,再鼓干劲,努力推动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