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要闻

群众叫她“吴满意”——记仁寿县委群工部副部长、省“人民满意公务员”吴菊芬

时间 2012-01-06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号大小:]

  隆冬的川西坝子,寒气袭人。
  来自眉山仁寿县农村的张玉梅怒冲冲走进县群众接访中心。一位女工作人员微笑着迎上来,“您好,我叫吴菊芬。请问有什么诉求?”“大姐,您慢慢说。”捧着递上来的热茶、感受亲切的话语,张玉梅一股脑倒出自己的委屈…… “保证3天内给您答复。”
  “这莫非是大家说的‘吴满意’?”一股暖流涌上张玉梅心头。
  吴菊芬,仁寿县委群众工作部副部长、县政府信访局副局长,当地人称“吴满意”。8年来,“吴满意”和同事接访群众数万人次,群众的合理诉求100%圆满解决……
  “你将群众捧在手上,群众就会将你举过头顶”
  去年8月19日,78岁的李芳云老人专程到县城,向吴菊芬道谢。
  6年前,李芳云闯进接访中心,吴菊芬笑眯眯地招呼她坐下,李芳云却冷不丁朝吴菊芬身上吐了口唾沫,随后拉开嗓子“指桑骂槐”。吴菊芬静静地听着,等李芳云发泄完后,再拉着她的手轻言细语交流,李芳云的情绪渐渐缓和下来。
  第二天,吴菊芬带着米面来到李芳云家中看望,走访调查社区干部群众,反复核实情况。原来,李芳云的丈夫1979年去世,她带着患病的儿子和年幼的孙子仅靠每月100多元补助金艰难度日,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得到政府及时救助。
  看到李芳云家的困境,吴菊芬心如刀割,马上协调文林镇及社区干部解决困难。不久,李芳云每月能领取280多元生活费。李芳云一家的部分困难解决了,但吴菊芬没有结束对这个困难家庭的帮助。2010年新年伊始,吴菊芬又为李芳云争取到临时生活救助和临时医疗救助。
  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来办。热情接待每位来访群众,全力以赴为信访群众排忧解难——这就是当地群众眼里的吴菊芬。
  秋菊绽放,根在沃土。出生在仁寿农村的吴菊芬,两岁半逝母,“我从小吃百家饭长大,村里60%的家庭,我都去吃过饭。”吴菊芬说,这份情谊她终身难忘。源于这份朴素的情感,她把群众的诉求和疾苦挂在心间。“群众之所以来找政府,是因为相信政府能为人民办事。”
  也源于这份情感,她尽力为民维权。
  2007年10月31日,吴菊芬接到一个电话,要她立刻处理一起上访案——在成都打工的仁寿人胡德祥被车撞成重伤,先后花去治疗费12.6万元。肇事司机却因为种种原因避而不见。由于需要长期持续治疗,胡德祥家债台高筑,生存困难。
  吴菊芬把胡德祥接回仁寿治疗,并领头成立工作组,与事发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衔接沟通。两个月后,胡德祥获得13万元经济赔偿。
  事情圆满解决的那天,胡德祥夫妇泣不成声:“吴小妹真是我们的好干部!”
  “你将群众捧在手上,群众就会将你举过头顶!”这一幕更加坚定了吴菊芬为民解难的决心。
  “为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责无旁贷”
  仁寿县人口众多,幅员广阔,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中积淀的矛盾较多,信访工作压力重。特别是有时需要到外地处理群众信访问题,谁适合担此重任?相关领导颇费思量。
  一天,吴菊芬走进领导办公室,主动请缨。看着站在面前的柔弱女子,领导摇头。“您先听听我的优势。”吴菊芬急了,马上将自己担任这项工作的优势以及打算和盘托出。
  就这样,18岁参加工作、有着21年乡镇工作经历和群众工作经验的吴菊芬,以为党分忧的情怀,勇挑群众和信访工作的重担。吴菊芬清楚记得,那是一个菊花含苞待放的季节。
  2007年9月25日,这天是吴菊芬的生日。在外地念书的女儿已提前回家,准备给妈妈过生。
  凌晨6点,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把吴菊芬从睡梦中惊醒。原来,仁寿数十名群众前往成都反映问题,领导要求她立即赶赴成都做好群众思想疏导工作,力争让问题得到解决。吴菊芬看了一眼还在熟睡的女儿,出发了。
  找到上访群众,没来得及喘口气,吴菊芬就开始耐心细致地劝说。面对情绪激动的上访群众,吴菊芬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和耐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们相信吴同志,相信地方党委政府。”在她的劝说和感召下,数十名上访群众自发坐上了回程客车。
  此时,吴菊芬的手机响了。“妈妈,生日快乐!”女儿的声音有些哽咽。她含泪对女儿说:“好女儿,妈妈很累,但妈妈此刻非常高兴!”
  8年来,吴菊芬和同事们成功为数批上访群众解决了很多棘手问题,而吴菊芬几乎天天都在忙,很难休息下来。“为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责无旁贷。”她说。
  “选择了群众信访工作就选择了坚守”
  吴菊芬有一个习惯,喜欢“围观”。
  下班时间,吴菊芬总是选择人最多的街道回家,遇到有纠纷发生时,她会停下来,仔细看、认真听。
  “这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方式。”吴菊芬对这种自创的调研方式颇感自豪,“也许对一次‘围观’中发现的问题提早处理,就会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8年群众信访工作,处理无数信访案件,化解矛盾纠纷无数,“为党分忧、为群众解难”是她的信念。
  吴菊芬的丈夫严德刚是名乡镇基层干部,他说:“一年365天,吴菊芬几乎把全部时间放在了群众和信访工作上,她心里牵挂的是群众冷暖和她热爱的群众工作。”
  2009年农历十月二十三,在北京出差的吴菊芬忙碌一天后,习惯性拿起电话与父亲通话,才想起这天是父亲73岁生日。自从母亲过世后,父亲既当爹又当妈把她拉扯大。吴菊芬很想在父亲身边尽孝道,可一直忙于工作没时间陪父亲。
  “选择了群众信访工作就选择了坚守。”吴菊芬无怨无悔。
  吴菊芬的包里有个小笔记本,记录着上访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我的记性不好,有空时就翻一翻,看一看。”
  记者看到,笔记本里写着信访人姓名、赔偿金额等关键词。这些都时刻提醒着吴菊芬,群众在期盼着她。在吴菊芬的办公室抽屉里,8年来使用过的笔记本装满了一抽屉。
  每一个棘手案件、每一个群众诉求都了然于胸。但吴菊芬并不满足于此,“实际工作中,我体会到把大量农村信访问题处理在基层非常关键”。她和同事数次深入乡镇(街道)开展专题调研,思考从源头上遏制信访问题的创新措施,总结出“三三”调解代理制度:在全县各乡镇设立群众工作办公室,各村主任兼任群众工作协理员,每位社长兼任群众信访代理员,负责及时调解信访纠纷,并依法向有关机关反映信访问题。“核心是从体制上将信访工作网络延伸到农村基层。”
  创新举措效果明显,仅去年,仁寿县社一级代理群众诉求7000多件,村一级3000多件,乡镇一级1000多件。大量的纠纷矛盾化解在乡镇以下。
  目前,由吴菊芬参与创新的这项制度已在全省、全国推广。
  人淡如菊、心清如水,吴菊芬为了她忠诚的事业、为身边的百姓无私奉献,隽永地吐露着芬芳。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