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门槛 搭扶梯,帮进城务工人员走好第一步——
“进城打工就是为了挣钱,工作稳定了,进入城市的第一步才算迈开。”3月14日,在位于成都市南府街的成都新市民学校,农民工任启登正在紧张地复习功课,为电梯资格考试做准备,几天前他参加了电梯安装维修作业培训。
从2007年至今,15万余名像任启登一样的农民工从成都新市民学校起步,他们从职业能力、行为和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逐渐融入城市。然而,他们要想真正变身“新市民”,无疑还需迈过五道坎——户籍、就业、社保、住房、子女上学。
融入城市第一道坎:
打工十余年 只盼能落户
更加注重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
——摘自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在位于成都青羊区的农民工公寓内,32岁的王林刚刚下班归来。他来自达州,在成都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做保安已经十多年,已经把成都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告诉记者,在成都打工十多年,就盼着能在成都落户安个家,把在老家的妻儿接过来。
和王林相比,成都籍农民工肖先生幸运得多,在锦江区科创路租房打工的他,把户籍在郊县的妻儿的户口成功迁到了科创路租住房内。
肖先生一家能圆城市户口梦,得益于成都市近年出台的农民工租房入户政策。2011年11月,成都正式出台《关于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彻底破除城乡居民身份差异,建立户籍、居住一元化管理。
然而,在成都务工的上百万农民工当中,近半数都属于非成都籍,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作出了贡献,但目前他们被排除在“户改”外,尚不能享受“户改”的优惠政策。
有关专家建议,在户籍改革推进过程中,在政府财力许可的条件下,适时调整“户改”方案,将所有在成都工作、生活且有转户意愿的农民工,只要符合条件,全部纳入“户改”范围;或采取“积分落户”的办法,拓宽更多农民工的“入城”之路。
如何化解另四道坎?
专家建议:降门槛+搭扶梯
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子女入园上学、住房租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逐步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
——摘自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在成都某超市上班的农民工郑梅很高兴,最近,超市给刚入职的她买了新的综合社会保险,“我也不太懂,反正听说比以前旧的社保待遇提高了不少。”
郑梅所说的“新综合社保”,是从去年4月1日起成都市启动的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保与城镇职工社保并轨。新政策出台后,农民工已实现医保、工伤待遇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待遇与城镇职工一致。
“除了户籍,农民要真正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还面临住房、就业、社保、子女上学等多个门槛。”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胡光伟认为。
如何化解这几道门槛?专家建议,一方面要降低门槛,例如,简化手续,降低标准,确保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地入学,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另一方面,要搭好扶梯,加大对农民工公共服务、就业扶持以及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补助力度,做好就业培训、维权救助等服务,如采取“培训券”等多种方式,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