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拥有数艘6000米级深海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世界上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中具有最大设计下潜深度——7000米,这意味着深海高技术领域的最前沿。”“蛟龙”号的总设计师徐芑南说。
他介绍说,作为中国自行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技术上有三个主要特点:首先,“蛟龙”号具有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功能和悬停定位功能,便于目标搜索和定位;其次,“蛟龙”号具有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可以将潜水器在水下的语音、图像、文字等各种信息实时传输到母船上,母船的指令也可以实时地传给潜水器;此外,我国自行开发研制的充油银锌蓄电池与国外同类潜水器相比,容量是最大的,从而保证了水下作业时间。
徐芑南说:“‘蛟龙’号在全球载人潜水器中,是属于第一梯队的。”
“深海的哥”心理承受力惊人
驾驶载人深潜器的潜航员是一项危险性大、责任更大的工作。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深海的哥”的叶聪,是“蛟龙”号的主驾驶员。“蛟龙”号突破50米、300米、1000米、2000米、3000米、4000米、5000米深度,都是在叶聪的驾驶下完成的。
潜航员付文涛、唐嘉陵都是“80后”。他们说,操控潜水器下潜深海作业,不仅对潜航员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更考验潜航员在未知环境中的心理状态,潜航员在直径只有2.1米的封闭空间里,常常一坐就是八九个小时,需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具备超人的耐力和心理承受力。
最终要做出11000米级的载人潜水器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说,针对目前国际海底区活动的需要,并根据“蛟龙”号的实际技术状态,我们准备在西南印度洋、太平洋等重点关注区域开展试验性应用的调查计划。
“我们将在未来3至5年开展‘蛟龙’号试验性应用。通过试验性应用航次,一方面尽快满足国内科技界对‘蛟龙’号的急切需求,尽快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逐步形成‘蛟龙’号的业务化运行能力,培养出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应用队伍,探索出一套面向全国开放的应用机制。”刘赐贵说。
“‘蛟龙’号让我们进入了世界载人深潜‘高技术俱乐部’。最终,我们要做出11000米级的载人潜水器,在海洋最深处的海底自由航行、作业。”“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海试现场副总指挥崔维成对此充满信心。(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