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通江县人武部部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修缮建设指挥长赵明述
□袁大坤 李晓军 谭剑 本报记者 尹勇
今年5月,在纪念红军入川80周年之际,庄严、肃穆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修缮一新,重现世人面前。
这座全国唯一一处由红军当年自行修建、全国规模最大、安葬红军烈士最多的红军烈士陵园开园后,红军后人、烈士遗孤、远近游客……到此凭吊的人络绎不绝。
凭吊的人或许不知道,这座红军烈士陵园由35亩改扩建至350亩,仅用时7个月,通江县人武部部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修缮建设指挥长赵明述立下了汗马功劳。
行程3000多公里完成全县红军烈士散葬墓普查
7月22日,已故通江籍老红军朱仕朴家属王铭慈老人携一家3代8人,分别从西安、北京、美国赶来拜祭。看到震撼人心的红军烈士陵园,王铭慈热泪纵横:“老伴,你和战友从此永不分离了!”
烈士英魂重聚首,了却了像王铭慈一家这样的烈士亲属、后人的夙愿。
2011年3月,民政部要求迁移、整合、修缮散葬烈士墓,建立长效管理保护机制;同年6月,省委要求修缮并保护好、管理好红军烈士陵园。通江根据要求迅速启动动工修建,集中迁葬、管理红军烈士墓工作。通江已查明的散葬红军烈士墓多达53处,共1万余座,散葬于全县4100多平方公里的丘岗山林之中。在短时间内重新找到,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这件不易的事,成为赵明述要完成的第一项任务。“不漏掉一座,不错查一处!”赵明述掷地有声。怀着对烈士的崇敬,他率民政、党史等相关人员走上普查路。这一走,就是3000多公里。
“鸡子顶曾安埋过红军。”去年12月,从一位90多岁老人口中得知消息后,赵明述立即带着工作人员赶去。
鸡子顶是一片荆棘丛生的山林,位于山梁最高处,坡度超过70度。没有道路,只能抓着草根和树木树条,手脚并用慢慢往上爬。1000多米的距离,赵明述足足用了4个多小时,最终在荒草丛中找到17座红军烈士墓。
6个多月的艰辛普查,在茂密的山林里,赵明述带领工作人员展开“地毯式”搜索。渴了,喝口山泉;饿了,吃一点干粮;倦了,在石头上小憩一会。终于,他们准确清点出墓葬数。
3天迁完17225名红军烈士散葬墓
今年1月,普查工作结束。赵明述决定把啸口梁、苏坪、大城寨3处保存较完整、具有一定历史意义、不便迁移的红军墓区实行就地保护,其余50处、11428座、17225名红军烈士遗骸全部迁入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集中安葬红军烈士遗骸需要150亩墓地。征地,成为摆在赵明述面前的又一道难题。赵明述白天在工地指挥建设,晚上挨家挨户做工作。他的努力感动了当地群众,大家都行动起来。不到一月,该腾的地全部腾了出来。
按照通江当地习俗,立春后不能动土,必须赶在2月4日前全部迁移完毕。2月3日,迁葬工作遇到 “麻烦”:春在乡铧儿沟墓区群众不同意迁移。“红军为我们而牺牲,我们舍不得他们离开。”面对质朴的老区群众,赵明述又一次落泪了。他理解群众与红军先烈的血肉深情。
“迁葬,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红军烈士陵墓,为红军烈士创造一个更好的安息环境。”赵明述向群众讲道理,与群众商量解决办法:迁葬后,在原址建烈士纪念碑以供祭祀。
2月4日8时,赵明述和自发赶来的村民及100多位民兵一起迁墓,群众自发采来路边的小白花戴在胸前,静静跟在灵柩后,一路依依送别。当晚11时,春在乡1000多座红军烈士墓顺利迁入陵园。
58次协调54个施工队建设
建设烈士陵园时,赵明述带着被褥驻守现场,一张床、一条板凳、一个简易帐篷,一住就是5个月。
为抓时间、抢进度、保质量,赵明述每天在工地上来回走上三四趟,行程十几公里,仔细询问工程建设的每个细节。
建设工地施工队伍达54个,最多时数千人同时施工。两个月下来,有着28年军龄的赵明述成了业务精通的“专家”:倒排工期、悬奖攻关、加人加时加机具加作业点……一条条有助加快进度的良策,使各种施工难题及时得到化解。
然而,去年10月工程动工时,就开始下雨,3个月内下了56天。工程机械还没开到施工点,就陷进泥里。怎么办?赵明述通过“实战”想出两个妙招:一是建立一条枕木路,让机械能够开进施工地点;二是在施工地点用粗壮的木头打下梅花桩,方便作业。赵明述还提出“交叉赛跑”施工方法,让各参建方都能及时调整优化施工方案,把“时间差”充分运用起来。各建设单位对他打心眼里佩服。
翻开赵明述厚厚的几本工程日志,上面清晰地记录着他先后58次组织民政、交通、林业、广电、卫生、电力等部门及54个施工单位召开协调会,修订优化施工方案;还清晰地记录着他65次督促相关部门、施工方负责人加快推进施工进度。
7个月瘦掉12斤
1月22日,大年除夕。王坪村村民沉浸在与家人团聚的幸福中。不远处,明亮的碘钨灯把陵园建设工地照得亮如白昼。在机器的轰鸣声、工人的号子声中,赵明述和数百工人在建设中度过了节日。
今年3月,陵园建设进入决战攻坚期,阴雨天气又时常来搅局。通往建设工地的道路一片泥泞,机械无法运送建材到工地。赵明述和民兵一道,背砂石,运水泥,搬砖块,肩挑背磨,铺筑碎石人行道,运送一批又一批建材到施工现场。
连续的劳累,多变的天气,让赵明述染上风寒,颈椎病也犯了。县委领导强令他回县城住院疗养。3月15日,在医院里住了不到一天,得知施工又出现梗阻,他拔掉针头,火速赶到工地。
5月9日,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隆重开园。而7个月来,赵明述却整整瘦了12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