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衣襟,和同伴在空中击了个响掌,刘素英扭身汇入到街中央的秧歌队伍中。“咚咚锵、咚咚锵……”北川新县城巴拿恰商业街上,擂鼓、永昌、曲山的乡村舞者们,“摆擂”开赛了。鼓点铿锵,羌乐悠扬,北川人载歌载舞,尽情放歌,倾诉着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感恩之情……
这是2012年9月30日,中秋节。北川人在永昌新县城过第二个中秋节,永昌街头贴着红彤彤的对联:“唱羌歌谢大爱恒传薪火,开新城记党恩永昌福祉”。
北川人永远不会忘记:“永昌”这个名字是胡锦涛总书记取的,寓意新北川永远繁荣昌盛!
北川人永远不会忘记:北川老县城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夷为平地,2万多居民只有4000余人逃生。作为异地重建的新县城,永昌新城的建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牵动着党中央的心。“再造一个新北川”,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一个缩影!
与新北川安居乐业、安全和谐、感恩奋进的“中秋之夜”遥相呼应,岷江上游的地震灾区迎来一个万象更新的 “黄金周”,都江堰游客如潮,映秀镇吉祥如意,九寨沟宾至如归,震后四川更具魅力!
走进汶川,走进北川,走进青川,自强不息的灾区人民告诉你:灾区恢复重建创造了再生性跨越的伟大奇迹,正呈现出整体性跨越的新趋势!
这是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中国奇迹,这是科学重建、发展“起跳”的“四川实践”和“四川模式”!
四川人民永远不会忘记4年前生离死别的那一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地震突袭四川。短短80秒,48.5万平方公里蜀中大地经受强烈震动,沿龙门山脉,极重灾区、重灾区13万平方公里土地被撕裂,数万人罹难或失踪,四川进入极其特殊、极为艰难、极不平凡的抗震救灾时期 ……“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双重任务,两个战场,抗震救灾的“四川实践”在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互动中找到最佳结合点,创造了人类抗震救灾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奇迹!
4年来,一条从再生性跨越走向整体性跨越的科学重建之路在四川延伸:2011年,四川GDP总量突破2万亿元大关,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等系列复杂发展形势下,仅用四年时间就再上一个万亿元台阶;同样是这一年,6个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市、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震前2007年的1.95倍、2.39倍、1.7倍和1.75倍。爬坡上坎,蓄势突破;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历经巨灾考验的四川没有停下跨越式发展的脚步!
当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取得决定性胜利,四川进入“五年发展振兴”和“十年全面小康”的整体性跨越关键时期。此时此刻,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我们再一次深入地震灾区采访,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从再生性跨越走向整体性跨越的“跳起摸高”的科学发展之路。
从再生性跨越走向整体性跨越,基础设施根本性改善。坚持恢复功能与发展提高相结合,一条条贯穿和辐射灾区的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建成通车,一个个重点城镇“生命通道”畅通无阻,开创了西部交通的新时代
2012年10月底,汶川特大地震震中映秀镇,两条高速公路已经“握手”,一条是早在3年前就已经通车的都(江堰)映(秀)高速,另一条则是通往阿坝州首府马尔康的必经之道——映 (秀)汶高速。即将通车的映汶高速从根本上改善了都江堰至汶川的“蜀道难”。
回想4年前地震造成灾区254个乡镇成为“孤岛”的危急时刻,我们忘不了抢通“都汶路生命线”的那一场攻坚战。特大地震发生后,由于都汶路严重损毁,213国道都江堰到汶川这段96公里的公路,沿岷江河谷有87座桥梁、10个隧道因塌方、断桥、堰塞湖淹没被摧毁,震中映秀镇沦为孤岛,进入汶川要翻越夹金山,绕道350公里。当抢通“都汶路生命线”的攻坚战遇到严峻考验的时候,当灾难中流离失所的群众翻山越岭寻找安全通道的时候,当救治伤员的车辆和安置群众的物资被堵在途中的时候,省委、省政府带领四川人民,进一步坚定了改变“蜀道难”的决心,以抢通保通“生命线”为突破口,打响了“蜀道通”的总体战。
于是,在“都汶路”的废墟上,都汶高速公路破土动工。2009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都映高速公路贯通,映秀至都江堰由过去的一个小时缩短为20分钟。同日,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第一个铁路重大项目——成都至都江堰高速铁路正式投入使用,四川由此步入“高铁元年”。2008年12月,四川第二条高速铁路——成绵乐城际铁路开工建设。
于是,在北川,在青川,在绵阳,在德阳,一条条高速公路在重建中延伸,一个个“孤岛”在重建中新生。4年来,88条国省干道和重要经济干线大部分完工,灾区6条高速公路全部开工建设。这些道路重构了四川交通版图,出川大动脉在重建中跨越。截至今年9月,四川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由2008年初的不足2000公里增至3760公里,多条出川高速通道建成通车。
于是,在成都,在泸州,在宜宾,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正在变为现实。2009年2月21日,成都至兰州铁路开工动员大会在阿坝州松潘县举行。最近五年,我省铁路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历史性突破,是开工项目最多、在建里程最长、投资规模最大的时期,共有28个铁路项目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全部建成将形成18条进出川大通道。目前,一大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全省铁路通车里程近3600公里,奠定了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基本骨架。令人振奋的是,继成都地铁一号线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第一条地铁,于2010年国庆节前投入运营, 两年后的国庆节前,地铁二号线也开通试运行。成都双流机场二跑道已投入使用。成都目前是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广州机场的全国第四大枢纽机场。继泸州港、宜宾港后,南充港、广安港建设提上日程;红原、稻城等一批支线机场的建设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与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新格局相适应,灾区重点城镇恢复重建带动了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从唐家山堰塞湖治理到“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亭子口、武引灌区二期、毗河供水、向家坝灌区等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开工。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和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发展环境整体性优化!
从再生性跨越走向整体性跨越,民生事业突破性进步。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科学重建,民生优先。走进地震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2012年7月14日,成都市金牛宾馆,一顿特别的晚餐正在进行。客人:6位来自地震灾区的孩子;请客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这6个孩子中,有总理在地震后第二天冒雨前往都江堰新建小学救灾现场流着泪喊他们“挺住”的王佳淇、赵其松,有总理为她让路的宋馨懿,有在医院病床上向总理写下“我要读书”的段志秀,有总理在绵阳九洲体育馆安慰她“别哭”的刘小桦,有长大想当警察的“敬礼娃娃”郎铮。地震发生以来,温家宝总理曾经两次接见郎铮等灾区孩子,并在2011年5月11日第十次灾区行之际与他们共进早餐。
这是汶川特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第十二次来到灾区。和过去11次一样,总理最挂念灾区的孩子们。温总理十分关心6位“老朋友”的学习、生活、成长,关切地向孩子们了解家乡住房、学校、医院重建情况。
孩子们的命运,孩子们的生活,是以人为本的尺度,是灾后重建的尺度,是民生优先的尺度,时时刻刻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灾区各级党政领导的心,时时刻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救灾就是救民,重建就是为民”。这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最鲜明的政策取向,也是灾后恢复重建最生动的价值体现。在以分以秒为计量单位的“黄金救援72小时”,在过渡性安置受众群众的“百日攻坚”中,在修建永久性住房的“千日奋战”中,“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国家理念不仅贯穿于抗震救灾的全过程,而且扎扎实实落实到恢复重建的每个细节。
地震中,四川受灾人数接近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大规模的调查显示:96%的灾区群众最担忧的是重建住房,94%的群众最期待的是安置新家,数以万计借读他乡的孩子最盼望重返故乡。倾听人民呼声,尊重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就地、就近、分散安置”的方针,注重从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入手开展恢复重建。
救援、安置与重建,每一项都是世界级难题!在汶川地震灾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为的是群众少一年焦虑中的等待,早一年恢复正常的家庭基本生活条件,最大可能地改善民生状态。
数字记录下四川灾区破解民生难题的突破性进步:震后10天,将1500万群众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方;震后3个月,解决1200万无家可归群众过渡安置;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民入住永久性新居;震后两年,25万户城市居民入住新房,提前一年实现“家家有房住”。
数字记录下四川灾区破解民生难题的突破性进步:实施灾区就业促进,妥善解决了20万失地农民异地安置,帮助170万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基本实现“户户有就业”。
数字记录下四川灾区破解民生难题的突破性进步:解决群众特殊困难,对因灾致贫的9524户家庭,1449名孤老、孤儿、孤残人员,2.7万余名地震伤残人员,从政策、制度和工作上给予帮扶和救助,基本做到“人人有保障”。
数字记录下四川灾区破解民生难题的突破性进步:优先建设民生设施,在142个受灾县高标准、高质量地维修加固和重建了各类学校8283所、医疗卫生机构2292个,新建了一批功能完善的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全面实现“设施有提高”。
2011年2月1日,一场隆重的开城仪式“推”开北川新县城的大门。这座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损失最为惨重的城市,以全新面貌迎来它的主人。这座新城,生动展现着民众对灾后恢复重建成果的评述: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在安县茶坪乡德胜村,张传凯两年前搬进重建后的新房,他和村里很多人一样,把新房变成了接待游客的地方。他们说:“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
在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矗立着一座“大爱崛起碑”,一个大写的“人”字,凸显灾后重建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在汶川地震灾区,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实在的成果惠于人,最持久的动力源于人。
与灾后重建互动共享,多年的民生难题正在解决,四川民生保障整体性加强。在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9+3”免费教育计划、卫生事业发展计划“三大民生工程”相继实施;在彝区,惠及60万人的“彝家新寨”建设强力推进。
从再生性跨越走向整体性跨越,产业布局结构性优化。灾后恢复重建与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结合,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变发展方式互动,实现“原地起立”基础上“发展起跳”,大踏步走在西部大开发前列
2012年10月16日,一汽大众成都发动机厂在成都市龙泉驿区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成。随着车间内灯光渐次亮起,一汽大众将在成都量产世界最先进发动机,一举弥补四川高端发动机制造的空白。
2009年5月8日,一汽大众选择了成都。这天,35万辆整车项目在龙泉启动建设。就在当月,距离震中直线距离仅30公里的“十里东汽”,从变为废墟的汉旺厂区搬迁,开始向占地2600多亩的德阳新基地转移。2010年12月15日,新东汽与印度签订了166台直驱式风电设备供货合同,这是我国风电整机设备首次走出国门。
一个引进来,一个走出去。进来的,是世界一流的产业链;出去的,也跻身国际一流行列。
穿越灾难,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四川产业重建划出一条提质跃升的惊人弧线。
四川的灾后恢复重建,从一开始就立足于“五个结合”,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产业格局。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的话说,就是“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处理好恢复与提升、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物质与精神、困难与机遇的关系,使灾后重建的过程成为改善发展条件、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努力实现“原地起立”基础上的“发展起跳”。
正因为如此,产业重建,四川没有选择最快捷的简单恢复或复制,而是在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冲击下,选择了一条再生性跨越的科学重建之路。
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四川省“7+3”产业发展规划》及时出台。这个规划布局了“八大产业带”,指导各市州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于是,从地震灾区到蜀中大地,吹响了产业向园区聚集的集结号。东汽德阳新基地,历时1年零9个月建成。地震重创了东汽的燃煤机组制造能力,灾难封闭一扇窗,却也打开向新能源装备制造转型的大门。2011年,东汽工业总产量超过4000万千瓦,工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其自主设计、制造的国内首台4500吨/天海水淡化设备,在印度尼西亚成功投运,这标志着东汽正式进军海水淡化和环保等领域。
于是,“造血”与“输血”并举,对口支援与产业转移互动,地震灾区与对口援建省市合作打造18个工业园区,灾后重建的接力棒更多地由“政府之手”转移到“市场之手”。
向西!在汶川,在理县,在松潘,在都江堰,在彭州,在崇州,在绵竹,在什邡,在汉源,在对口援建的每一个工业园区,到处都可以看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先进的发展理念,到处都可以看到产业转移的硕果。走进水磨镇,走进桃坪羌寨,走进孝德镇,走进宝山村,独具特色的产业重建模式凸显再生性跨越“点石成金”的魅力。
向北!几乎没有工业根基的北川,在山东援建下也有了产业园。北川新县城永昌镇城南,“北川-山东工业园”的广告牌高高矗立。方圆2.68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着北川人的“聚宝”梦想。据规划,电子信息、机械设备制造等五大产业全部投产后,每年可实现产值30亿元,利税3.5亿元,带动8000人就业,为北川植入不屈的“经济脊梁”。
再向北!广元产业裂变迅猛,向以农业见长的蜀北重镇,重建中形成能源、电子机械、金属、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并在2009年出现“工业超农业”的历史拐点。去年以来,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连续十几个月保持全省第一。
脱胎换骨、转型升级的产业重建,在四川“产业兴省”的实践中开花结果。全面完成灾后重建的2011年,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阿坝6个重灾市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超过22%,39个极重和重灾县(市、区)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正是2011年,四川GDP突破2万亿元大关!同时,继成都之后,绵阳、德阳、南充、宜宾、达州、凉山6市州跻身“千亿GDP俱乐部”。人们惊喜地发现,每个千亿市州背后,总有响当当的优势产业作为支撑:绵阳电子信息产业、德阳装备制造业、南充油气化工、宜宾饮料食品、达州天然气化工、凉山能源电力正在强势崛起。
在“两个加快”中推进“两化”互动,在“两化”互动中加快转型升级,四川的经济结构在灾后重建中整体性优化。蓄势突破,高位求进,四川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大踏步走在西部大开发前列!
从再生性跨越走向整体性跨越,城乡面貌历史性巨变。恢复重建,最需要修复的是生态,最需要尊重的是自然,震后四川依然美丽,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水润四川,山水相依,如诗如画!
生态是“天府”的本色,是四川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全国重点林区、生态建设核心区和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四川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主要集水区,更是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
“5·12”地震前,四川的森林覆盖率31.3%,是全国平均数的两倍,高于德国、略低于美国。短短80秒地动山摇之后,四川森林覆盖率下降0.5个百分点,瞬间损失林地493万亩,还有2万多亩林木种苗基地和近2000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遭受重创。
美好山河伤痕累累,道道伤疤亟待抚平。恢复重建,最需要修复的是生态,最需要尊重的是自然。坚持按自然生态规划重建项目,项目选址坚持 “三个避让”,即避让断裂带,避让地质灾害隐患点,避让泄洪通道,确保灾后重建布局的合理性、安全性,突出了村镇布局和住房重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废墟之上,断壁残垣之旁,地震灾区的每一个角落都需要生态治理。恢复重建中,四川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尽可能做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2009年全面启动46个生态修复重建项目,总投资22.2亿元。灾区正在成为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绿色经济的示范区。
“国宝”大熊猫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汶川地震灾区大熊猫栖息地面积2850万亩,49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不同程度受损,80万亩大熊猫栖息地彻底损坏。灾后3年,四川完成大熊猫栖息地恢复超过155.5万亩,大熊猫圈舍3165平方米,大熊猫栖息地及其保护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改善。今年6月20日,四川省林业厅第四次大熊猫调查队,在卧龙自然保护区海拔3000米左右针阔混交林的一棵树上,又一次拍摄到野生大熊猫活体。
今年9月,成都面向世界招募“熊猫守护使”,全球上百万人掀起一股“熊猫”热。
与“熊猫热”如影随形,灾区生态恢复亮点频频,灾区旅游迅速恢复振兴,地震遗址旅行、乡村旅行方兴未艾!
2012年10月17日,来自北京的旅游专列开进绵阳。300多名游客,尽情山水、纵览秋色。地震中千疮百孔的山川画面历历在目,但生态修复工程让盎然绿意重披山头,让旅游者流连忘返。
在北川,震后山体滑坡,河道阻塞,形成灾区最大的唐家山堰塞湖。随着植被恢复,碧波荡漾的巨大水域展现出5A景区的魅力。湖水之畔,北川人种植了3000亩玫瑰,借助旅游和浪漫产业,增收致富。
在青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然美丽,去年6月21日以生态旅游的全新形象向游客开放,今年国庆游人如织。
在广元,建设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凸显低碳重建、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在阿坝州,“大九寨、大熊猫、大草原”三大品牌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今年1-3季度完成生态旅游收入40.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9.98亿元。
从生态治理到生态保护,从生态恢复到生态旅游,四川的生态环境整体性提升。到2011年底,四川森林覆盖率达35.1%,比震前提高3.8个百分点。全省森林公园达到116个,其中国家级31个、省级53个,森林公园总数列全国第七位。
凤凰涅槃,和谐共生,四川以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拥抱未来,拥抱世界!
从再生性跨越走向整体性跨越,投资环境整体性优化。灾后重建与充分开放合作结合,投资项目越来越多,投资金额越来越大,开放的四川成为中国西部投资新高地
2012年9月29日,以“深化国际合作,加快西部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落幕,签约金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四川签约7814.8亿元,同比增长14.5%。中国的西部在崛起,西部的崛起看四川。
比西博会的成功举办更加引人注目,今年4月9日,《财富》杂志总编辑苏安迪宣布,第十二届《财富》全球论坛将于2013年6月在成都举办,主题是 “中国的新未来,西部的新高地”。《财富》全球论坛被称为“把握世界经济走向最清晰和最直接的窗口”,其对举办地的选择具有风向标意义。每一届举办地不一定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一定是“全球范围内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
《财富》全球论坛选择成都,表明四川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合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牢牢把握对口援建的新机遇,灾后重建与充分开放合作结合,四川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格局:突出南向,加强东向,畅通西向,扩大区域合作,强化次区域合作,促进泛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区域合作,使四川成为西部投资的首选地。
震后四川没有出现撤资事件。相反,地震后10天,腾讯就与成都市政府签署合作意向协议,投资总额5.5亿元在蓉建设成都研发中心、信息处理与客户服务中心。紧随其后,戴尔、仁宝、纬创、德州仪器、富士康来了……目前,投资四川的全球500强企业达到243家,其中境外500强企业达183家。
西博会是四川开放的载体,也是投资四川的窗口。2008年签订投资项目795个,金额3004.52亿元,当年四川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迈入全国对外开放合作“一梯队”。2009年的西博会,四川签约项目1146个、总投资额4705.27亿元;2010年签约项目1200个,总投资额5320.95亿元;2011年签约项目1279个,投资额6822.8亿元。
投资项目越来越多,投资金额越来越大,投资环境越来越好,从再生性跨越走向整体性跨越的路越来越宽广!
穿越灾难,崛起危难;化危为机,跨越发展。灾后四川的强势崛起,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凝聚力,展现出全面小康的强大创造力!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再过10年、20年,我们看地震灾区再生性跨越的奇迹,难道不是整体性跨越的“拐点”和“契机”吗?
我们期盼着全面小康的美好明天!(记者 梅松武 胡敏 张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