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要闻

绘就大熊猫国家公园法治生态蓝图——2025年“四川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纪实

时间 2025-10-24 来源 人民权力报
[ 字号大小:]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等5个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是我国首个以单一物种命名的国家公园,是首次以“伞护物种”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动实践。
  2023年7月,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和《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保护管理的决定》(以下简称“条例+决定”)。“条例+决定”的出台,不仅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的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也在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科研监测、社区共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5年10月13日至17日,在四川环保世纪行组委会组织下,以“共同守护大熊猫家园”为主题的2025年“四川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先后走进阿坝州、雅安市、眉山市,通过实地采访,探寻法治护航大熊猫家园的生态密码,全面展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在立法保障下的工作成效。

依法用好科技手段 守护大熊猫的“美好家园”

  “‘福宝’是在韩国出生的首只中国大熊猫,它的名字寓意为‘带来幸福的宝物’;‘飞虹’性格特别活泼,爱动爱爬,大家就给她起了个外号——黑金公主……”走进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神树坪基地,讲解员向采访团介绍着“国宝”们的日常点滴。据了解,该基地目前有90余只大熊猫,通过24小时监测、环境丰容升级、营养定制等管理手段,构建起成熟的保护繁育体系。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自然博物馆内,卧龙数字平台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大熊猫活动区域的监控画面,红外相机、无人机等设备传回的数据经过智能分析,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大熊猫种群动态、栖息地状况等相关信息。
  据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谭迎春介绍,最新的数智平台,已初步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的智能监测体系,进一步提升了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打造智慧大熊猫国家公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运用科技手段外,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相关管理机构还建立了完善的巡护体系。我省条例第35条规定,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野外巡护体系,收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变化情况,掌握相关基础信息……“森林覆盖率逐年提升,动物数量明显增多,关注生态保护的人也越来越多。”邓生保护站副站长杨帆说,为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站通过定期开展巡护,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监测和保护。
  “管护站日常主要从事生态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每月开展巡护至少22天。”雅安市宝兴县蚂蝗沟新寨子管护站夹金山林场党支部书记周高帅,向采访团介绍了日常巡护工作开展情况。
 
强化普法教育宣传 推动生态保护深入人心

  “我们定期对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村民和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明显提升。”周高帅告诉采访团,通过普法宣传,管护站不仅增强了公众的法律意识,还激发了大家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除开展普法宣传外,大熊猫国家公园还注重通过自然教育来培养下一代的生态保护意识。
  走进宝兴县邓池沟的大熊猫国际溯源营地,孩子们可以在森林里捡树叶、松果等自然物制作成植物相框,通过亲身体验增强环保意识。营地负责人陈扬介绍说:“我们设置了工坊体验片区、自然解说径等多个功能空间,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知识,在体验中培养情感。”
  “通过协议管护模式,让当地居民主动参与生态保护工作,环境改善后游客增多,老百姓的收入也随之提高。”卧龙特别行政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金群明介绍说,“现在老百姓对生态环保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了,不仅自己遵守环保相关规定,还积极监督引导大家注重环保工作。”
  采访团的记者们说,看到村民们因生态保护而过上了更加美好的生活,深刻感受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让老百姓真正从生态保护中受益,更能激发大家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携手共建共治共享 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指出要着力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省委全会作出的决策部署,也为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携手”共进,带来了“东风”。
  “这种沉浸式的生态教学让人仿佛回到了童年,也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珍惜和爱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在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一位游客体验完生态教学后发出感慨。学校总务杨晓琳介绍说:“我们设计了博物系列、探秘系列等多个课程,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参与者发现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
  采访团了解到,在大熊猫国际溯源营地和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等地,游客们可以通过参与自然教育活动、沉浸式生态教学等方式,近距离接触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同时,还带动了当地民宿、餐饮等产业发展,实现了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双赢。
  我省条例第39条规定:“应当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合理规划建设入口社区,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与社区融合发展。”走进眉山市洪雅县金花桥社区,可以寻找到生态优势如何转变为经济效益的生动答案。
  在金花桥社区,“大熊猫国家公园友好人家”“友好农家乐”的牌匾已有40家。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管理分局社会协调发展部部长尹选鸿介绍说:“通过‘1+1+N’的共建共管模式,为社区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推动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与社区的融合发展。”
  接受采访的某农家乐老板笑着说:“现在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了,游客们不仅喜欢菜品和服务,还对我们的生态保护理念非常认同。”
  看到生态保护真正带动了产业发展,采访团一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立法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大熊猫国家公园同样注重文化传承和弘扬,通过挖掘大熊猫文化、生态文化和传统文化等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瓦屋山大熊猫国家公园博物馆内,游客们可以通过多媒体互动体验等方式了解大熊猫的奥秘和生态故事。“博物馆综合运用了各种多媒体技术打造多处艺术化场景,既可以丰富游客体验,又可以提升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还能助推文旅融合发展。”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管理分局建设管理部部长汤承忠说道。
  在法治护航下,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持续提升,绿色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更加绚丽多彩。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