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人才观”教育构筑科技人才高地

时间:2025-03-07    来源:川观新闻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未来的竞争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的战略博弈空前激烈。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抢占未来先机,教育更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已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新阶段,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尤其今年以来,Deepseek横空出世,人形机器人扭秧歌上春晚,中国科技创新突破的蓬勃昂扬,给国人以莫大惊喜和振奋。
  今天的科技盛况,是中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长期以来厚积薄发的成果,同时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机遇。值得关注的是,幻方量化的梁文峰,宇树科技的王兴兴等一众年轻的科技精英,都没有出国的经历,充分展现了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的成果。
  但也需正视,当DeepSeek等AI技术已接入地方政府和医院,一些高校却仍在用10年前的教材教学生开发知识。如今,全球教育领域的赛道和赛跑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从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适配出发,我们的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树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人才观”,进一步深化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评价体系是指挥棒。当年王兴兴因英语成绩不好被名校拒之门外,现在一些高校教师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写论文上,评价指标设计不科学,方向指引就会出问题,容易把路走窄走偏。
  人才是多元的,不能只用一套卷子来考、只用一把尺子来量。以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帽子”治理为突破,要尊重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及学校特点,确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要完善学校管理体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任务。近来多所高校宣布进行学科专业大调整、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都是基于这一底层逻辑,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
  教育孕育未来,科技彰显实力,人才引领发展。只有推动科教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尽快落地见效,才能让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竞相涌现,把人才资源“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