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512抗震救灾周年纪念 > 活动报道

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人大决议以重建促发展

时间 2010-12-23 来源 民主法制建设
[ 字号大小:]

     “从2008年10月到2010年9月,700多个日夜艰苦奋战,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9月27日上午,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听取了省长蒋巨峰代表省人民政府所作的《关于灾后恢复重建情况的报告》。
     金秋,收获的季节,这样一份来之不易的答卷令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外关注。28日上午,会议对报告进行了分组审议。
     “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
     “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29700个重建项目已开工99.3%、其中完工85.2%,概算总投资8613亿元已完成7365.9亿元、占85.6%,圆满完成9月底前完成投资和项目85%以上的总体目标。”
    “两年巨变创造了人类救灾和重建史上的奇迹”,出色的答卷得到了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高度评价。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甘道明“深有感触”:“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深切关怀下,在省委的直接领导和有力指挥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倾情援助下,省政府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全省中心工作,带领全川人民特别是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和灾后重建的决定性胜利,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
    “速度快,质量高,面貌新,配套推进。”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永祥认为,“我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一项伟大的再造工程,灾区住房、城镇、农村、基础设施、产业、生态、精神等方面的重建工作全面展开,取得了辉煌成果。”
     刘海金委员说:“有几点值得肯定  :建立了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统一指挥,统一部署  ;调动了各方面能为灾后重建出力的力量,全国上下全力以赴  ;筹集资金千方百计,多种渠道。”
     杨安民委员说:“我们实地考察了汶川、德阳一些灾后重建现场,感觉成绩很大。各级领导重视,指导思想明确,具体举措有力,责任落实到位。”
     胡善文委员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际国内都把目光投向四川,关心灾区人民,关注灾区变化。灾区不仅在特大灾难中得到重生,还在恢复重建中实现了跨越发展,又一次雄辩地证明  :中国共产党伟大,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中华民族大爱无疆和不可战胜!”
     “始终坚持科学重建,民生优先”       
     来自省政府报告的数据表明:
     震后一年半,148.5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  ;震后两年,25.9万套城镇居民住房基本完成。
     规划重建的3002所学校已开工99.9%,其中完工91.2%。
     交通恢复重建项目完工87%,水利重建项目完工82%。
     农业重建有序推进,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的2440户规模以上受损工业企业98.3%恢复生产,旅游业去年底已恢复到震前水平。
     38个重建城镇中,30个已形成主体功能,其余8个进展顺利。
     ……
     李洪福委员认为:“四川注重依法科学重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的防震减灾法和国务院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及时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对重建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全面规范,使重建工作有法可循,有序进行。”
     陶生元委员认为:“整个灾后重建坚持了‘民生至上’、‘公益事业优先’原则,规划科学,立足长远,工程质量优良,对口援建配套服务好。”
     刘海金委员注意到:“政府在资金的使用上做到了民生优先,优先保障公共设施建设。”
     “在灾后重建中,‘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意识更加突出。”邢泸生委员说,比如在建设永久性安置房中,一系列扶持政策得到灾区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着力于科学重建,更着眼于科学防灾。
     “要树立长期抗灾的思想。大地震后,地质结构、生态环境等都发生了改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能出现新的灾害,应科学应对。”陈华江委员说。
     甘道明副主任希望:“省政府不断提高对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逐步建立起从单向应急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从注意事后应急处置向注意事前预测、预警、预防转变,从单纯依靠政府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共同应对转变。在财政安排上,政府要加大对产业资金的投入,财政需要有更多的资金加大对‘三农’的关注,对城市困难群体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让灾区群众“既住上好房子,又过上好日子”       
     如何让灾区群众“既住上好房子,又过上好日子”,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发言分外踊跃。
     郭永祥副主任全面分析:“一是搞好软件建设,切实提高灾区干部群众素质,把新建的城镇、乡村、医院、学校、文体设施等管理好、使用好,使其长久地发挥应有的效益。二是下力气抓好产业发展,从当地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三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全面开展地质灾害普查,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确保有效防灾避灾。四是建立与对口援建省市的长效合作机制,发挥和利用援建省市在经济、科技、教育、人才、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推进灾区又好又快发展。”
     余斌委员重点锁定“提升灾区的发展能力”:“抓好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三项重点工作。恢复过去的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发展优势产业,促进灾区可持续发展。”
     文敬委员则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防灾能力相对薄弱的农村:“要把建设好新农村作为防灾保安全保稳定的基本国策,蓄民于农村、蓄就业于农村、减能耗于农村、增幸福感于农村、防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于农村,这是长远之策。”
     重建,绝不仅仅是房子的重建,灾区外貌的重建。
     向玉明委员提出:“要推动灾区的精神文明进步,不仅要从环境上改变面貌,思想观念也要改变。”
     陈华江委员提出:“要加强心理引导,使灾区群众振奋精神,奋发图强。同时,对伤残群众生活作出妥善安排,使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王书斌委员更关注的是,“在灾后重建中应注意文化和精神家园的建设,注重维护中华民族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保护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抓重建不松劲,以重建促发展”       
     “巩固和发展恢复重建成果,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不懈奋斗!”9月29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灾后恢复重建情况报告的决议,依法进一步推动全省灾后重建加快步伐。
     决议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省政府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工作。决议认为,两年来,面对艰巨繁重的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恢复重建取得了又好又快的显著成效,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决议要求:
     ——省政府在确保提前完成城乡住房、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重建任务的同时,更加注重防灾减灾、生态修复和土地整理复垦等工作。
     ——继续处理好进度和质量的关系,坚持质量安全第一的原则,毫不松懈地抓好资金、物资、项目等各项监管工作,确保每一项工程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让人民群众放心。
     ——管好用好已建成项目,努力发挥更大的功能和效用。
     ——推动灾区经济发展上台阶,人民生活上水平。
     ……
     “重建不能松劲,”胡善文委员强调,“要变困难为机遇,变恢复为发展,变重建为跨越。” 
     彭述明委员说:“三条经验需要总结和发扬  :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发展方略符合四川实际,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全省狠抓作风建设、抓落实、抓实干做得很好  ;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四川抓住灾后重建机遇,抓住金融危机后国家的政策优惠调整机遇,抓住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在西部发展中更有作为。”
     彭玉水委员认为:“省政府应进一步总结提炼灾后重建经验,这种经验在国内外都是极其罕见的,对遭受灾害的其他省市也有极大的帮助。”
杨文委员说,要“继续健全法规和政策体系,始终把灾后重建纳入法治轨道”。
     两年重建,灾区生机勃勃,正汇聚升腾起新的希望。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