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从悲壮走向豪迈_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特别报道 > 共建新家园

看北川的过去和未来

时间 2011-04-20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号大小:]

  3名中外媒体记者
  4月19日,在参加中外媒体“重返灾区看巨变”采访活动的60多名记者中,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梁伟勋、日本东京电视台记者小林史宪和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安百杰可谓北川的“老朋友”。在他们眼中,北川发生了哪些巨变?采访间隙,记者走近梁伟勋、小林史宪和安百杰。
  新县城规划图上的美景变现实
  2009年5月,小林史宪第一次到北川,他采访了许多人许多事,至今难忘的,是采访结束返回绵阳途中看到的一块巨大广告牌——鲜红底色上,“未来新北川”5个大字跃入眼帘;大字下面的巨幅规划效果图上,一座美丽的新城呼之欲出。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广告牌下的巨大空地。
  这种强烈对比,让小林史宪感到强烈的震撼:“有梦想就有未来”。
  今年3月日本特大地震引发海啸,多个城市将直面整体重建和易址重建等新命题。小林史宪想起了两年前看到的那个广告牌,他决定,重返四川灾区,看看北川发生了哪些变化。
  当车驶过两年前广告牌所在的那片巨大空地时,小林史宪惊讶地发现,规划图上的美景变成了现实。在鲜花绿树掩映中,一座羌风浓郁、设施齐备的新城拔地而起。不仅如此,当年走过的道路变得更加宽敞平坦,道路两旁的凋敝农房已被一座座特色鲜明的羌寨所取代。
  “这就是新北川?”小林史宪当即和同行的摄像人员商量,挤出一天时间单拍新北川,不仅要拍新城的美丽,更要关注其建筑细节里的安全、环保理念。
  老县城废墟上那面红旗依然飘扬
  汶川特大地震后第3天就进入北川老县城直击抗震救灾,梁伟勋一直为这段经历感到自豪。
  3年后重返北川,梁伟勋发现的第一个变化是,路比原来好走多了。当初,为尽快进入北川老县城,他先是赶车,然后长距离徒步,最后打了一辆摩的,整整花了7个小时才到达。漫天尘土中,梁伟勋立即采访救灾官兵和幸存人员,让台湾观众及时了解到北川灾情的惨重。
  此次,当车辆进入老北川,梁伟勋站了起来:“老城区那边原来还有好几栋房子,怎么全都不见了!”得知老县城2008年9月24日再度遭受泥石流重创,他的心情十分沉重。令他动容的是,老县城学校废墟上的那面红旗,依然迎风飘扬。
  站在北川遇难者公墓前,梁伟勋深切缅怀逝者。他说,没想到四川会以一座城的方式来缅怀和纪念,让人震撼。他相信,整体保存地震、洪涝灾害原貌的地震遗址将发挥见证、展示、纪念、警示、科普、科研等功能。
  吉娜羌寨
  “羌绣”招牌随处可见
  通往北川老县城的路上,吉娜羌寨74幢建筑随山依势,高地错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去年,安百杰曾两次前往吉娜羌寨采访。他了解到,震后原猫儿石村绝大部分村民房屋倒塌,村民们积极开展原址重建,短短8个月就建起吉娜羌寨,成为北川境内最早实行就近就地安置受灾群众的安置点。
  第一次走进吉娜羌寨,安百杰亲眼见证了震后新生儿的诞生。倍感振奋之余,他也开始思索:“搬进新家、添丁进口还不够,震后猫儿石村村民可耕土地大面积损毁,当务之急是找到一条产业发展之路。”
  安百杰注意到,吉娜羌寨居民围绕羌文化主体大力发展旅游业,刺羌绣、开旅馆、开农家乐、开餐馆,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迈出了产业转型的可喜一步,但羌寨的冷清又让他感到担忧。
  重返灾区,安百杰发现吉娜羌寨又变了。首先是游客变多了,尽管不是旺季,吉娜羌寨依然是游人如织。“老羌家菜馆”摆出的一顿坝坝宴,让中外媒体记者都夸赞“吃得满意,吃得新鲜”。寨子里挂出了大大小小的“羌绣”招牌,全寨已有一半农户投身文化旅游服务,70%的妇女从事羌绣创作,每月绣品收入人均达到千元左右。
  “政府帮忙修房子,自己想法挣票子。”望着西羌饭馆屋檐上悬挂的标语,安百杰笑了。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