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从悲壮走向豪迈_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特别报道 > 共建新家园

震后汶川:边远乡镇发力猛追县城

时间 2011-05-05 来源 南方日报
[ 字号大小:]

  民生优先、城乡统筹、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三年前广东援建工作组进川伊始许下的承诺;让乡镇的公共服务追赶上县城的水平,在当下的中国,似乎不可能完成。
  要兑现诺言,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粤汶共建”面临两大挑战:
  首先,是要尽快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做到“让灾民有房住,喝上安全的水,用上安全的电,行走在安全的路上”———这项挑战侧重于硬件层面,务实的广东人,成绩无可挑剔:
  从2008年8月4日到2009年12月3日,广东援建汶川的“十大民生项目”从规划到交付使用,只用了484天;到2009年底,汶川居民住房重建已全面完成,医疗卫生设施、城乡供水供电设施也陆续建成。
  但硬件只是公共服务的基石,没有配套的软实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还不算完成。
  震前的汶川,公共服务资源分配并不均等,北部“威绵片区”因环抱县城,有区位优势,拥有公共服务,特别是医疗服务的总量高于西南部乡镇。
  如何借力“重建”,合理分配医疗、教育等资源,解开“城乡差距、区域失衡”的死结,是“粤汶共建”面临的第二个挑战。
  沿岷江河谷,4084平方公里的汶川县呈东北—西南走向,十几座乡镇因地貌、气候、经济等因素,被划分为南北两大片区———东北部的“威绵片区”(包括县城威州、绵虒、草坡等镇)因环抱县城,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拥有公共服务的总量要高于西南部的“漩映片区”(包括映秀、漩口、三江等镇)。
  以医疗力量为例,震前,汶川最好的三间县级医院集中在威州,西南最边远的乡镇三江距县城90多公里,当地人觉得,谈“分享县里的医疗资源”很不现实。
  因为汶川内部民生资源的不均等,西南部“漩映片区”的居民习惯了与都江堰“亲近”,从就医到消费,那里是西南居民的第一选择。
  三年重建,借力广东,现在的“漩映片区”已强势崛起,在一处国家5A级景区(映秀)、两处国家4A级景区(三江、水磨)、一座新型工业园区(漩口)的拉动下,汶川西南部的人口势必剧增,但一直“寄人篱下”,没有自己的公共服务显然不合理——— 现实倒逼汶川改变民生资源的分配规则。
  一座座乡镇没有“坐等”改变,借助广东援建的平台,他们努力追赶着县城,扭转汶川内部民生资源的不平衡,让“城乡统筹、区域统筹”落到实处。
  地震三周年,记者回访的三江,就是“乡镇追赶县城”的一个代表。
  建民房
  “三江速度”领跑汶川全县
  灾民曾为资金不足纠结,施工曾因交通瓶颈“走走停停”,2008年两毛的红砖,2009年涨到了六毛,过去的报道里,灾区民房建设常常被简化成一组数据,只有亲历那场“战役”的人们才明白,1年内让1070户灾民搬进新居有多不易
  三年了,镇上已经见不到残垣,灾难的阴影散去,关于那场浩劫的记忆,让位于对苗圃、对化肥、对儿女的关注,再说起“2008年5月12日”,三江人的语言竟有些苍白。
  那一天,进出小镇的公路被泥石流掩埋,距震中牛眠沟只有10公里的三江,成了孤岛。
  当尘土落定,劫后余生的人们组织到一起,掩泣、做大锅饭、照顾伤员;与世隔绝一共13天,公路才终于贯通,一批批救灾物资陆续运到,回归平静,人们才讨论起“重建”。
  当时的三江,没有一处完好无损的房屋,“何处安居”,人们彼此询问,又无力回答,空气里弥散着焦虑的情绪。
  灾民纠结最多的是“资金不足”——— 三江乡居民刘全,2007年底,家里刚建了房子,不到一年,又要筹钱,站在自家废墟前,他有些绝望。
  不安一直延续到2008年8月,灾区民房重建政策出台。据了解,汶川县的民房重建分“自建”与“统规统建”两部分,由于乡里各生产队住得比较分散,三江的民房重建以“自建”为主。
  对于自建房屋的灾民,政府承诺,按家庭人口给予一定资助,“3人以下的家庭给1.6万元,4至5人的家庭给1.9万元,6人以上的家庭给2.2万元”。
  专项资金很快到位,加上银行的贷款,钱有了,灾民不缺盖房子的动力,三江民房重建很快铺开。
  但不久,重建遭遇瓶颈——— 由于进出三江的盘山公路凶险,很多货车不敢跑,大批红砖、水泥、钢筋被堵在路上,施工只能走走停停。
  为加快建设,负责对口援建三江的惠州工作组与当地乡政府专门组织了一支民兵“护路”,“民兵守在地质灾害点,监视路况,每人一把红旗、一把绿旗,红旗示警、绿旗放行”。
  有了护路队,交通情况得到改善,但红砖供应又出现问题。
  震前,汶川基建项目有限,砖厂只有几家,2008年底,2009年初,各乡镇的住房建设同时进行,需求大于供给,红砖一下走俏。
  2008年10月,每块红砖才两毛钱,2009年3月,已经涨到了六毛;很快,六毛钱的砖也脱销了,灾民纷纷跑到砖厂,有砖就抢,自己动手搬,搬完还给砖厂“搬运费”。
  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三江的民房重建就完成了,2009年5月12日前,三江1070户灾民搬进了藏羌特色的新居,领跑汶川全县。
  兴水利
  告别“上山取水”追赶县城水平
  震前,汶川全县只有两座水厂,仅供城镇居民使用,农民用水要靠118处“自流水”提供,三江、漩口等人口重镇,因基础设施不足,缺水问题严重。
  2008年8月进川伊始,广东就提出,要“区域统筹”,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是震区边远乡镇的福音。三年重建,在三江、在漩口、在雁门乡萝卜寨,人们告别了“上山取水”,追赶着县城的硬件水平
  坐拥岷江支流,却长年喊渴,震前的三江,处境尴尬。
  这座汶川西南小镇,境内共有三条河道(西河、中河、黑石江),但由于建不起水厂,河水流经门前却不能用——— 当地人不得不“上山取水”。
  “山泉的水量终究有限,能满足一家一户,但满足不了小学、医院、以及升温的农家旅游热”,据了解,震前,三江有90多间“农家乐”,周六周日,大批游客涌进小镇,人一多,就缺水。
  2002年,为改善用水条件,三江动用48万国债资金,建造了一座水塔,五公里的管道把山泉引进塔里,储存供居民使用。
  这套“简陋”的供水设施一直运行到2008年5月12日,当时,一些管道因年久失修,渐渐生锈,受此影响,塔里的水已不再纯澈,但人们还要勉强使用。
  5月12日14时28分,岷江两岸地动山摇,这套供水设施顷刻间毁于一旦。
  据当地人回忆,当日的三江,余震频频,周边的山上,乱石飞泻“上山取水”的路被堵死,山上泥石涌下河道,河水也变得浊黄,“无水可用”,几乎把灾民拖向了绝境。
  2008年8月,汶川重建启动,三江的“重建话题”里,“建一座现代化水厂”被一再提起。经历一场浩劫,三江人期待借力广东,一解用水之难。
  灾民的期待得到了援建工作组的响应,“财力、物力、人力有限,当地人缺什么,广东就挑什么先建”。
  2008年10月14日,惠州援建三江的第一批民生项目动工,水厂位列其中;2009年1月15日,日供水1200吨的三江水厂建成。
  3个月解决三江10年的用水难题,这里面有泪有汗。
  水厂动工不久,三江入冬,山高天寒,但为了让当地人过春节前就能喝上安全的水,施工一天没停;为赶工,负责铺设管道的工人们,吃住全在山上;进入2009年1月,就算天气再冷,项目负责人钟武,每天夜里也要到工地上转一圈。
  作为汶川县“首个完工的大型公共民用设施”,三江水厂也冲击着当地人的观念。
  震前,当地人对三江基础设施的薄弱颇有不满,却很少试过改变,这里面一方面是资金问题,另一方面是人们对公共服务“城乡鸿沟”的默认。
  但广东援建打破了这一定式思维,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广东坚持“城乡统筹”,把各乡镇放在与县城威州同等重要的位置,供水服务就是一例。
  据了解,为完善汶川的供水服务,广东共安排专项资金2.21亿元,新建县城与15座乡镇的供水设施,各乡镇(包括威州)水厂建多大,日供水量多少吨,以人口为基数进行统一配备。依靠这项政策,边远乡镇陆续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追赶着县城的硬件水平
  重医疗
  医院南迁打响资源分配第一枪
  震前,三江最好的三家县级医院集中在威州,西南部乡镇的医疗力量非常薄弱;三年重建,各乡镇卫生院的硬件设施得到完善,但由于“软实力”不足,医疗服务并没有实质的提高;
  去年12月31日,汶川县中医院南迁,与佛山援建的水磨镇卫生院合并,这被视为汶川“重新分配医疗资源”的一个信号,周边的三江、漩口、映秀等镇成为“重新分配”的第一批受益者
  通过“重建”,供水、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城乡鸿沟被填平,但在更加注重“软实力”的医疗、教育等领域,“硬件重建”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2009年4月18日,三江卫生院交付使用。
  与震前比,新医院硬件设施大换血,获赠了三辆救护车,配备了B超、心电图、生化仪等设备,但目前,卫生院只有4名医师、1名护士,因“没人会用”,X光、B超等仪器长期闲置。
  阿萍,去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潮州女孩,2010年7月,她响应广东省团委号召,加入“西部计划”,被分配到三江卫生院,援建9个月,阿萍的主要工作是“宣传防疫知识”。
  “现有医师水平不高,卫生院又招不到人,当地人不太信任卫生院,这里的日门诊量不到20人”,阿萍说,当地卫生部门也认识到这一问题,会定期组织各乡镇的医生培训“乡卫生网络信息化”平台也在完善,但这些措施还没见到成效。
  汶川县卫生局副局长胡丕透露,不仅是三江,汶川其他乡镇也存在医师不足的情况,尤其南部“漩映片区”(包括映秀、漩口、三江等乡镇)因远离县城,且人口众多,医疗力量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
  如何改变全县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胡丕说,当地会依托广东援建的硬件平台,重新配置医疗资源,让三江、漩口这些南部乡镇也分享到县一级的医疗资源。
  2010年12月31日,汶川县中医院南迁90公里,从县城搬到了水磨,与佛山援建的水磨镇卫生院合并,为“漩映片区”提供医疗服务,被视为“重新配置医院资源”的信号。
  据了解,汶川县中医院始建于1987年,地震前位于县城威州岷江路上段61号,2007年底拥有职工66人,年业务收入260元。
  2008年5月12日,这间“国家二级乙等”中医院遭重创,5178平方的房屋经鉴定,全部为危房,设备设施损失40台件,药品损失270万元。
  2008年8月,汶川重建启动,关于汶川县中医院是“原址重建”还是“异地重建”曾有争论,地震前就已经落户威州的医院职工倾向于原址重建,但为了平衡“威绵片区”与“漩映片区”的医疗资源,汶川县委常委会议最终研究决定,让汶川县中医院南迁。
  汶川县中医院南迁前,佛山援建的卫生院占地有15亩,硬件设施非常先进,但当地只有十几位医务人员,医疗服务项目非常有限。
  中医院进驻后,医疗队伍一下扩充到46人,服务半径覆盖到“漩映片区”的其他乡镇,汶川南部薄弱的医疗力量得到加强。
  现在的汶川县中医院,各项医疗服务仍处于“组建规范”期,但日门诊量已有70到100人,这里面就有三江的病人。
  震恸
  “没有一间完好无损的房子,没有一条完好无损的道路,没有一个完好无损的景区”,三江乡乡长董建波曾经连用三个“没有”形容三年前的灾情。
  地震时,这座距震中牛眠沟不到10公里的乡镇遭遇重创,20余人遇难,600多套住房被毁,5000多套住房受损,医疗、供水、供电等公共服务全部瘫痪。
  2008年5月12日当天,泥石流还掩埋了进出三江的公路,使小镇成为孤岛;可贵的是,救灾部队到达前,当地居民没有绝望。
  抢救被压埋在废墟里的幸存者,疏散安置三江景区的游客,重点照顾伤员、老人、孩子,通知乡里的商店停售货物,统一分配物资以作“持久战”准备——— 在乡里干部的组织下,自救有序展开。
  13日傍晚,大部分被压埋在废墟里的灾民被救出;16日下午,第一支医疗小分队赶到三江;18日,四川省武警总队抽调了200名官兵,穿越多处塌方的鹞子山,步行8小时,把5000斤大米背进孤岛,这是灾区的第一批给养。
  5月25日,公路终于打通,一批批救灾物资陆续运到——— 与世隔绝13天,三江人靠勇气、自觉、毅力战胜了灾难。
  数据
  484天——— 从2008年8月4日到2009年12月3日,广东援建汶川的“十大民生项目”从规划到交付使用,只用了484天
  21.54亿元——— 广东省82亿元对口支援资金中,城乡居民住房项目有32项,援建投资21.54亿元
  1.81万吨/日——— 为完善汶川的供水服务,广东共安排专项资金2.21亿元,新建县城与15座乡镇的供水设施,形成供水能力1.81万吨/日
  19项———为提高当地抗灾减灾水平,广东安排防灾减灾设施资金5.42亿元,建成防灾避灾设施项目19项
  9332万元——— 除直接提供资金,广东还广泛调动民间力量,在广东协调下,香港红十字会出资9332万元,参与汶川医疗卫生重建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