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从悲壮走向豪迈_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特别报道 > 共建新家园

浸满幸福的壮美奇迹

时间 2011-05-11 来源 人民权力报
[ 字号大小:]

  一千余天前,这里是断壁残垣,举世关注。
  一千余天后,这里新家园崛起,赞叹如潮。
  仅仅一千余天,一阙壮阔豪迈的史诗,在世人眼前精彩展开。当我们再度来到四川地震灾区,这个人们记忆中山河破碎的悲伤之地,已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今日锦绣天府正以“裂变式”惊人速度的崛起,创造着历史长歌难以尽诉的人间壮美奇迹。
  破除万难  我们用汗水创造奇迹
  一场灾难,就是一场考验。“5·12”汶川特大地震,没有吓退我们,没有让我们斗志消沉、轻言放弃,反而促使我们更加坚韧不拔、团结勇猛。一千余天里,遍地鲜艳的党旗在灾区迎风飘扬,举国的支援迅驰集聚,大众的爱心如水汇集成灾后重建的强大洪流。
  如今,走在四川灾区城镇和乡村,一条条公路在崇山峻岭间蜿蜒,一座座新城在废墟中崛起,一声声清脆的读书声从新校园传来,一张张笑脸讲述着新生活的甜蜜……无论是看到的、听到的,都让人深刻地感受到:灾区建设最快的是民生工程,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重建中每一步前进,总是充满艰辛的汗水。对于四川来说,灾后重建是一场脱胎换骨的恢复重建,更是一场强身健体的发展洗礼。
  我们用汗水的创造奇迹,人民生活在浸满幸福的壮美奇迹里。春日的暖阳下,都江堰市58岁的何生财和老伴正在自家超市里忙碌,他们震后不久就在街上开起了第一间超市。历经了从帐篷、板房再到如今的小洋楼,居住条件极大改善。老何感慨地说:“如今的变化,除自身的努力外,更重要的得感谢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在灾区,像老何这样的幸福人群比比皆是。如今的灾区,社会生产发展,民众生活恢复,民居、学校、医院等民生工程优先落成,交通、通讯、市政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势头。
  我们用汗水的创造奇迹,民生工程遍地开花。学校,现在被灾区人民誉为最安全、最漂亮的地方,也是灾后重建的一个惊人奇迹的缩影。走在抗震安全设防为9级的崭新北川中学,红旗高高飘扬,整洁美观、明亮宽敞、现代气息浓郁的校舍内,同学们正专心地学习。同样,在北川擂鼓中学、汶川中学、都江堰聚源中学、映秀小学等学校,坚固安全、现代美观的崭新校舍已成为了家长放心、孩子安心的学习乐园。
  我们用汗水的创造奇迹,四川灾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医院以科技力量全面革新,工厂以“第一速度”恢复生产。在德阳汉旺人民医院,崭新的三层医院大楼替换了地震中倒塌的一片废墟,全新的医疗设备,现代化的操作系统,大大提升了医院的效能和水平,更好地就近为更多人民群众的提供着看病就医便利。
  而在遭受重创的东汽等企业在异地迁建后焕发生机: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产品结构大调整,产值已经超过震前一倍以上,实现了更好更快发展。
  德阳市委书记李向志评价说:“三年的艰苦奋战,曾经山河破碎的地震灾区如今面貌一新,可以说科学统筹、务实重建的发展理念功不可没。如今的德阳产业升级大发展,企业生产能力迅速恢复,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全社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以人为本  我们从笑脸感受力量
  春天是最令人着迷的季节。车从都江堰市区出发,沿聚青路不到半小时,就到都江堰市翠月湖镇五桂村。
  原野上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竞相争艳,一栋栋漂亮的居民小楼整齐排开。“房子漂亮,生活安逸,很难想象三年前这里曾遭受过一场大地震。”到过这里的人经常会对自己眼前的变化产生错觉。如今,这里的村民住进了崭新的房子,家家户户通了光纤,打开水龙头就有热水,厕所里也装上了抽水马桶,生产生活秩序已然平静如水。而在3年前,这个地震中严重受损的村庄,全村近700户村民需维修加固房屋或新建住房。
  “现在的日子,就像田里的花朵一样惹人喜爱。”村里62岁的刘成玉老人对记者说,自家的老房子在地震中严重损毁,在政府的帮扶下,住进了一栋200余平方米的房子,如今,儿子儿媳都在都江堰城区打工,10岁的孙子在读小学四年级,她和老伴打理着家里的四亩地,全家的生活甜甜蜜蜜。
  同样的幸福,在灾区各地迅速传递。从渔子溪祭台放眼望去,昔日的残垣断壁已化作一座座漂亮的村庄,新生的映秀已“活脱脱”换了一副全新的容貌:学校书声朗朗,工厂机器轰鸣,集市车来人往……四处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如今的灾区群众,已逐渐享受着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如今的灾区,正全面展现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的新图景。
  统筹发展  我们从变化看到精彩
  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科学地再造与提升,确保群众的生活逐步提高,让灾区实现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
  在北川县石椅羌寨,每天下午三点,悠扬的音乐就会响起来了。姑娘和小伙子们在音乐中跳起了欢快的羌族舞蹈,他们不是在举行仪式,而是在练习舞蹈,“篝火晚会要跟客人们一起跳锅庄,我们将文化重建和产业重建相结合,带来了地震后的新发展。”石椅羌寨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传承人母广元说。
  而三年前,石椅羌寨的村民以经营农家乐和种植水果为生,震后生意变得冷清,水果也因道路损毁而无法运出。道路打通后,寨子里的5家大型农家乐联合成立了一家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去年,公司创收近200万元。“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进入了当地农民手中。”村主任陈华全告诉记者,由于游客增多,以往卖不完的水果也有了销路。
  “坚持以工业为主导,突出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重构产业体系,切实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后劲。”北川县委书记陈兴春说:“三年的艰苦奋斗,北川不但完成了重建任务,而且地方经济社会实现跨越性发展。2010年全年生产总值是震前的10倍,北川人民又过上了祥和稳定的好日子。”
  而都江堰市向峨乡棋盘村,通过土地综合整理项目,把灾后重建与发展产业结合起来,建立猕猴桃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并把原来价格较为便宜的绿星品种升级为红星品种,大大提升了产业利润,使农民的收入有了很提高。
  “东方风来满眼春”。一千余天,沧海已变桑田,长歌绝响人间。巴蜀大地在逆境中崛起、在重建中跨越,开创了一个生产发展、生活恢复、生态良好的崭新四川;一千余天,四川人民挺起不屈的民族脊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壮丽奇迹。今天,我们自豪地向世界宣示:四川已从悲壮走向豪迈。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