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翻过一千多页,四川迎来震后的第三个春天。
三年前,“汶川不哭”、“中国加油”的声音曾响彻天安门广场的上空。
三年后,在汶川的学校里,北川的羌寨里,青川的村庄里,绵竹的厂房里,我们分明听到了另一种声音:鲜活、强劲、有力。这,就是震后四川的心跳。
三年,灾难中的“中国力量”让这心跳如此鲜活动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短短数十秒留下一连串冰冷的数字:四川受灾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全省1/4以上面积为重灾区,1/2人口不同程度受灾。
“生命至上。”全国上下总动员,数十万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医疗卫生人员和志愿者火速奔赴四川灾区。“救灾第一。”各种先进技术装备和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运往灾区。四川全力以赴,抢救人民生命、安置受灾群众、加强卫生防疫、抢修损毁设施、严防次生灾害……一个又一个难题破解,一次又一次奇迹出现。
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13亿颗心紧紧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打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艰苦战斗。
党中央坚强领导,果断决策。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深入灾区,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注入强大动力。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面对前所未有的灾难,胡锦涛总书记和人民一起振臂高呼,足迹遍布灾区。抗震救灾急需财力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委员长会议,吴邦国委员长说:“一切从抗震救灾工作实际情况出发,需要多少给多少。”温家宝总理多次赶赴灾区,昼夜不息,一线指挥。
党中央、国务院一声令下,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灾区。血浓于水,港澳和台湾倾情伸出援手。成千上万天府儿女,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抗震救灾的精神重建美好家园。
这就是中国的力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依靠国家的综合实力,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结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最大的困难。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无论面对发展还是应对灾难,始终站在人民的前面,始终是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先锋。
这就是中国人民的力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任何困难也难不倒。
仅仅三年,灾区的废墟上,一幢幢新楼、一所所学校、一间间医院拔地而起,一跃数十年超前发展的城镇中,文化中心、体育馆、产业园点缀出一抹抹亮丽色彩。
地震后,全省有480多个交通项目损坏,171座35千伏以上变电站受损,2700多条电网线路停运。如今,桥梁架起东西南北,蜀道重新四通八达,供水供电畅通无阻。
历时3年,汶川特大地震文物恢复重建1号工程——都江堰二王庙重新展露新姿。易地而建,云朵上的新萝卜寨羌风流淌,依然动人。而汶川,尽显江南风情的水磨小镇成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面对崭新的映秀,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说:“什么是奇迹,这就是奇迹!”
三年,重建中的“中国特色”让这心跳如此清晰有力
汶川地震,金融危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四川却以化危为机的勇气和抢抓机遇的信心提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这,就是“中国特色”最生动的实践。
“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让灾区人民早日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一方面,四川灾后重建加速。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43个行业规划,51个重灾县实施规划,乃至2000多个村庄的重建规划,突出前瞻性、安全性、特色性和系统性,为重灾区描绘最美未来。
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的《防震减灾法》,国务院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的决定》等法规和关于灾后恢复重建情况报告的决议,省政府出台的相关规章,将灾后恢复重建及时纳入法制轨道。
震后一年,355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2年,26万户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到2010年9月底,“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实现。预计今年9月底,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
一方面,四川灾后发展提速。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16898.6亿元,增长15.1%。6个重灾市州生产总值平均增速15.7%,高出全省0.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平均增速54.5%,高出全省21.5个百分点。
绵阳,纳入国家重建规划项目已完工6839个,完工率93.5%,完成投资2115.7亿元,占总投资的93.3%。
德阳,2010年工业总产值较2007年的900亿元增加760亿元。
阿坝州,地区生产总值从震前的103亿元上升到130多亿元。
从止滑提速到巩固回升,再到跳起摸高,不断上升的主线上,始终不变的基调是加快发展。成都市市长葛红林说,灾后三年,成都实现了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公共事务管理、对口援建五大领域巨变。广元市市长马华说,广元不仅完成“原地起立”,而且实现“发展起跳”。
一条条广东路、江西路、京什大道,打通西部交通枢纽的个个节点;一座座柑桔园、樱桃园、猕猴桃园,让农业大省走向世界;一个个工业园、科技园、智慧园,让西部高地通往未来。
三年,奋进中的“中国精神”让这心跳如此强劲张扬
今天的汶川,温情映秀、如画水磨、清新漩口,如同青山绿水间一朵朵初绽的野花,多姿多彩,各有各的美丽。
三年前,震后的映秀镇满目疮痍,横空飞来的巨石重重地砸在每一颗伤痛的心上。如今,巨石依然矗立在小镇入口,“5·12震中映秀”几个红色大字的背景,却已换作了飘扬的红旗,崭新的楼房。历经特大地震、特大山洪泥石流一场又一场保卫战,始终屹立不倒的映秀和舍小我为大家的人们,早已成为抗震救灾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展示。在世人眼里,“映秀映秀,依然山清水秀。”
不只映秀,四川正努力把重建后的地震灾区建设成为“三基地一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基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
距离北川老县城23公里,新北川依山傍水,仿佛母亲怀抱里新生的婴儿。感恩广场的《新生》雕塑上,走出灾难的汉子和奔向幸福的母子,刚劲、柔美,让驻足的人们屏住了呼吸。从北川精神到北川速度,新县城动工建设至竣工交接,仅仅15个月。春节开城之时,永昌河畔,禹王桥头,人们点燃篝火唱起羌歌:“羌红长又轻,今天用来献贵宾。羌山彩虹披身上,春满人间福满门。”
新生的北川,正张开双臂迎接幸福的生活。同一条地震带上的青川,也拨开乌云沐浴着灿烂的阳光。
整齐的农家小院,漂亮的学校和现代化的医院,让这片震后的土地旧貌换新颜,早已看不出曾经的一片废墟。
黄坪乡枣树村,“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独臂英雄”石光武,在当地第一个搬进了永久性住房。在政府的帮助下,他重新开起了小超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随他之后,枣树村207户受灾农户全部住进了新房。
地震中受灾最为惨重的东河口村,对于今后的生活规划得很长远。村支书王均成说,村里合计着发展“一果二畜三劳务”,栽植优质核桃1400亩,建标准化长毛兔舍10000孔,每户可输出一个劳动力,一年人均增收约5000元。
和东河口村一样,彭州市新兴镇阳平村的未来也美丽如画。
地震震垮了家园,却震不垮村民们的信心。村里的寿阳泉依然甘冽,牡丹花儿依然娇艳。利用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统规自建,七十多岁的刘家怀老人带头盖起了房屋和乡村酒店。如今,刘家院子花美水美,幸福就像园中盛开的花儿一样,刘大爷深情地说:“我们灾区感谢党中央,感谢胡锦涛总书记和全国人民。”
浴火重生,震后四川重建美好家园和幸福生活的强劲心跳,全世界都在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