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12日,一个令9000万四川人民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日子。
站在这个时间节点,回头看,三年鏖战,壮怀激烈,一部不屈不挠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难的英雄史诗激荡人心;向前看,大地吐绿,豪情依然,一幅自立自强创造灾区美好明天的绚丽画卷徐徐铺展……
在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我们深切缅怀在这场灾难中罹难的同胞,我们沉痛悼念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献出生命的英烈们,我们衷心感谢大爱无疆的援建者和自强不息的建设者,我们衷心祝福感恩奋进的灾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未来更加美好!
过去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从悲壮走向豪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四川省委、省政府率领全省各族人民自力更生、攻坚克难、感恩奋进,坚持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用双手和热血谱写了一曲穿越灾难、崛起危难的壮丽凯歌,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决定性胜利,实现了地震灾区脱胎换骨的历史性巨变,创造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人间奇迹。
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三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极大地增强了我们战胜任何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决心。在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证、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是我们谱写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和科学发展的壮丽诗篇,创造出“当惊世界殊”的人间奇迹的根本原因。
今天,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面对灾区建设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摆在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按照国家总体规划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满怀信心,乘势而上,再接再厉,一鼓作气,以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确保在今年9月底前保质保量全面完成灾后重建目标任务,加快推进灾区发展振兴,加快提升灾区内生发展动力,努力让灾区群众既住上好房子更过上好日子,向全国人民交出一份圆满的答卷。
在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今天,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灾后重建成果。特别是对学校、医院、社会福利设施、文化体育场所等公益项目,要科学管理、精心维护,完善配套功能,抓好环境治理,确保这些项目运转良好,力争发挥最大效益。与此同时,必须把灾后重建工作重心有序转向加快发展、持续发展、不断增强灾区发展后劲上来,有序转向推进灾区发展振兴上来,坚持民生优先,着眼长远发展,深入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不断开创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新局面。
推进灾区发展振兴,最核心的抓手在于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发力点。灾区各地各部门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放大比较优势,开发优势资源,突出抓好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等重点工作,奋力将地震灾区建设成为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新家园。要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灾区发展振兴的根本举措,着力构建比较优势突出、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现代产业体系;要高度重视灾区群众就业问题,积极促进灾区群众就业创业,解决好灾区群众现实困难和长远生计;要坚持把扶贫帮困放在改善灾区民生更加突出的位置,照顾好灾区“三孤”人员等困难群众的生活,做到幼有所教、老有所养、残有所依、困有所助,为灾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进灾区发展振兴,最重要的保障在于形成上下齐心、群策群力的强大合力。汶川特大地震三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赢一场又一场硬仗,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全省人民同心协力,强化责任,细化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当前,灾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特殊的矛盾和困难,推进灾区发展振兴的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克服松劲麻痹情绪,明确目标、创新方法,鼓足干劲、狠抓落实,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抓实抓好灾区发展振兴各项工作。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进一步激发调动灾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灾区发展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年前那场大灾难所留下的伤痕,正被染绿的原野、漂亮的新居、轰鸣的厂房渐渐抹去。我们满怀希冀,意气风发地踏上新的征途。让我们携手同心,再接再厉,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奋力夺取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开创灾区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