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通过四川日报寄语——
2008年四川大地震至今,三年来我和香港市民一直惦念受灾同胞,心系灾区重建工作。
地震发生后,香港特区以“政府牵头,全民参与”方式,汇聚社会各界力量,推动并执行四川重建项目,展现群策群力、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和爱国热忱。
迄今,我们已经投入100亿港元,援助四川灾区191个重建项目,当中香港特区政府援建的有151个,非政府组织和香港赛马会参与的分别有33个和7个。香港特区政府牵头重建的项目,包括学校、医疗和社会福利设施,还有交通基建和卧龙自然保护区等。这些项目分布四川12个受灾州市,已经陆续竣工并投入使用。
四川与香港血脉相连,同根同心,我们愿与四川人民携手并进,善用灾后重建的机会,合力为当地人民构建更先进美好的社会。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带给了四川人民巨大伤害。面对四川人民遭受如此灾难,澳门特区各界以“血浓于水”的情怀,满怀着同胞亲情投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动当中。当时,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前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更亲自带领我们到四川地震灾区深入了解受灾情况,代表特区政府决定援助55亿澳门元(特区政府50亿元,澳门基金会5亿元)帮助四川灾区重建。并委任时任社会文化司司长的本人为“澳门特区支持四川地震灾后重建协调小组”主席,迅速展开参与四川恢复重建的有关工作。如今,张裕司长接任此项工作,一如既往地继续努力推进援建项目,以期顺利完成任务。
与此同时,在得到四川方面的积极配合下,澳门各界人士也自发地以不同形式不断开展援助四川的行动,包括专业人士如医生组织医疗队三次赴川参与医疗救治,也有组织筹集救灾物资运往灾区等等,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下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在近三年时间里,我们看到灾后重建的四川到处都是一片新气象,农民住进新房子,学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读书,新建的基础设施为当地的民生带来便利和进步。这些成果充分反映出在中央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全国人民及特区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四川人民坚强地站了起来,面对未来信心满满地走向新生活。目前,澳门参与援助四川灾后重建项目也正在顺利推进,根据国家要求2011年底援建项目需要基本建设完成。我们相信在国务院的支持及四川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所有项目必定能在保证品质及安全的前提下达到完工目标。而在此次参与重建过程中,无论是两地政府或是民众,透过无间的合作和多方交流,加深了彼此的友谊,加强了相互的联系。澳门广大居民一直心系祖国,感恩祖国,长期以来发挥血浓于水的同胞互助之情谊,之力量!
最后,藉此纪念地震三周年之际,谨祝贺四川成功重建幸福家园,四川人民明天生活会更加美好!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2011年5月4日
大事记
2008年6月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刘奇葆,省委副书记、省长、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指挥长蒋巨峰,在都江堰市与率团来川考察慰问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时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举行工作会谈,就香港、澳门参与四川灾区重建工作和加强川港、川澳经贸合作进行了商讨。
2008年10月 香港、澳门特区政府与四川省政府签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就香港特别行政区支援四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合作的安排》、《关于澳门特别行政区支援四川地震灾区重建的合作协议》。
2008年11月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率团赴香港、澳门开展抗震救灾感恩致谢和恢复重建招商引资活动。
2009年3月 香港特区政府与四川省政府在成都签署《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二阶段支援四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意向书》。川澳第三次协调机制会议召开,会上公布澳门特区援建四川灾后重建首批第二阶段19个项目。
2009年7月 香港特区政府与四川省政府在成都签署《香港特区第三阶段支援四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意向书》。
2010年2月 川澳援建工作协调机制会议召开,签署澳门援建四川
灾后重建第三批36个项目的协议书。
2010年7月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率团考察香港援建四川灾后重建项目,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率团考察澳门援建四川灾后重建项目,分别出席川港、川澳灾后重建高层工作会议。
2011年4月 川澳援建协调机制会议召开,澳门援川重建任务今年将基本完成。
2011年5月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唐英年考察香港援建项目,参加川港灾后重建高层工作会议,出席香港援建部分完工项目竣工典礼。
点击
川港康复中心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不少地震伤员截肢甚至瘫痪。为帮助地震伤员重新“站起来”,香港援建了川港康复中心。该中心是香港特区援助四川灾后重建标志性工程之一,将成为四川省专业人才发展及培训基地。
计划于2012年竣工的川港康复中心将发展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康复基地,目前已先后对680多名伤员进行康复治疗,为300余名截肢伤员进行了假肢安装、调整和康复训练。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
北川新建成的羌族民俗博物馆是当地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占地面积达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2平方米,形似羌族山寨的博物馆由澳门基金会援助1亿澳门元建设。目前,博物馆展陈设计方案已基本完成,有望在2011年底前完成施工并开馆。
省道303线映秀至卧龙公路重建
被称为“熊猫公路”的省道303线映秀至卧龙公路恢复重建工程项目于2009年4月启动,拟投资7.656亿元人民币,由香港特区出资援建。根据计划,该工程将于2011年竣工。
镜头
香港“站起来”计划医务人员:
我们从未离开
又一个春天的周日,香港“站起来”计划医务人员——来自香港的高级物理治疗师彭元红和同事来到都江堰友爱学校,为地震致残儿童指导康复服务。
听孩子们描述对假肢的适应情况,为他们调节假肢,在医疗器械上做动态平衡训练——在彭元红和同事指导下,康复训练进行得轻松、有序。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香港医护专业人士召集义工,迅速启动“站起来”计划,除为震区伤者提供康复治疗外,更帮助他们进行心理重建,勇敢面对生活。
“入川以来,我们和‘站起来’计划从未离开过。”彭元红说,他们平时主要在位于成都的川港康复中心为伤员做康复服务,并定期到伤员比较集中的地区,如绵阳、德阳、绵竹、都江堰等地的学校,指导康复训练,每周末到友爱学校服务。
“除了为伤员提供康复服务,我们还为川港康复中心培训康复人才,尽量为四川培养出更多康复人才。”彭元红说,这样,即使香港的医务人员离开了,康复服务也可以长期延续下去。
他们的目标是:通过与四川本地大专院校合作、为医院提供在职培训等方式,为四川培养1000名康复人才。
广元市利州区村民:
想对澳门同胞说声谢谢
75岁的杨桂珍近日向镇干部打听:澳门特区有多远,她想去感谢帮助她的澳门同胞,顺便送几斤核桃。
杨桂珍是广元市利州区工农镇千佛村特困户。春节前,她和有智力残疾的儿子没花一分钱就搬进了澳门特区政府援建的新居。如今在利州区,到处都能听到干部群众对澳门援建的感谢之情。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澳门同胞伸出援助之手,宣布援川重建首批涉及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文体设施和民居设施5个领域、17个项目,援建金额达11.7亿元。这些项目全部落户利州区,其中,“爱心民居工程”最先启动,惠及该区10个乡镇、1.4万农户,援建金额达3.08亿元。
走进“澳援新村”利州区宝轮镇苍溪村,菖溪河畔,一栋栋白墙、青瓦的两层小楼依山而建,家家门前挂着“澳门爱心民居工程”的牌子。这个美丽的新村凝聚着澳门同胞沉甸甸的爱心。“来旅游的人都夸我们的房子漂亮。”村民罗德军说:“我想对澳门同胞由衷地说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