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区人大代表 易孝良
我叫易孝良,现年67岁,是宜宾市南溪区人大代表、南溪区大观镇飞马村的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过去长期担任区、镇两级人大代表。担任人大代表,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自当代表以来,我时刻不忘自己的代表身份,努力践行“人大代表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在“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再行动”活动中,更是认真履职,充分发挥代表的带头带领作用,为乡亲们脱贫奔康做出了不懈地努力,现汇报如下。
一、敢于担当,立足土地助攻脱贫攻坚
我的家乡飞马村座落在大观镇“百里冲”,那里向来以人多地少著称,人们的种植观念陈旧,种植技术落后,往往一年下来赚不了几个钱。特别是随着改革浪潮的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留下的是妇女儿童,老弱病残,就是我们常说的“386199”部队,呈现出两极分化,贫困程度逐年加大的现状。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热爱这片热土,更爱我的乡邻。如何减轻乡亲们的劳动强度,如何让这片土地发挥作用,让乡邻们都过上好日子等等,这些问题都一直困扰着我。
一次偶然外出学习的机会启迪了我的思维。2004年,我随大家一起到山东学习考察,在那里,看到机械化耕作的强大优势,我被震撼了。我不但是一位人大代表,当时也是飞马村的村主任,曾经还是一名拖拉机教练、修理员,还获得国家颁发的农机修理工高级证书。可以说,我对机械的喜好已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当我看到作业中的耕作机时,一个“敢为人当先,在百里冲用机械代替人力”的声音在心里狂吼。学习归来,我立即把我的养老钱全拿出来,购买了收割机、播种机、旋耕机,准备在这片土地上大干一番。但当我急切地把耕作机放进田里时,四个轮胎陷在了水田里,不能作业,同样的机子在我们这里用不起。这一刻我傻眼了,怎么办?我不能放弃!于是我把自己以及花18万元买回来的耕作机关在了机棚里,天天琢磨。整整琢磨了半年,我终于设计出了不会下陷的水田耕作轮,并说服成都拖拉机厂按照我的设计方案进行生产。为此,我被村民们称为“农民发明家”,并选举我为农机专合社的会长,成立了专合社。专合社既在本地作业,还进行跨区域跨省作业。随着发展,专合社的业务是越做越大。保守的说,仅2005年,专合社的利润就达到了20万元。目前,专合社已拥有4台大型联合收割机、3台插秧机、2台提灌机、3台植保机、150台旋耕机,年利润在100万元以上。
我和会员们的年收入都大大增加了,小日子是过得红红火火。欣喜之余我看到,一部分乡邻的日子依然过得捉襟见肘。专合社要为广大乡亲、为贫困户、为老弱病残群体服好务,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是我这个人大代表、专合社会长必须做好的一件大事。在我的提议下,专合社采取对大观镇的建卡贫困户和老弱病残对象实施只收取油费的零利润服务模式,尽量降低他们的种植成本,让利于民。从2010年起的6年时间里,专合社共为大观镇范围内的贫困户提供助耕和收割服务近3000人次,节约贫困户劳务支出20余万元。2013年7月,专合社牵头成立了助耕服务队,专门为贫困户零利润服务,并在收割水稻后再次为种植油菜的农户降35%收取耕地费用,就这两项,专合社就向贫困户让利73万余元。同时,对购买农机设备加入专合社的贫困户提供担保服务、作业服务、技术服务。目前,已经有2户贫困户加入到专合社,今年他们的耕作收入预计可达3万元,脱贫已不成问题。
二、善于担当,立足产业助攻脱贫攻坚
“百里冲”的传统种植是水稻,调整产业结构又成了我日思夜想的一个难题。一次人大代表考察活动给我带来灵感。2010年,大观镇组织人大代表到翠屏区凉姜乡考察学习农村产业发展。当我看到梯田上绿油油的葡萄藤蔓迎风招展时,我不禁心潮澎湃。考察回来,我立即组织我村的骨干份子,流转土地100余亩,开启了百里冲葡萄种植的新纪元。对我而言,葡萄种植是一个全新的行业。从土地流转、引苗子、种植、修枝、销售、组建专合社,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融进了我的心血,真是酸甜苦辣呀。首先,我引进一个外地业主来发展葡萄产业,并帮带我们本村的骨干份子。引进的业主次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10万元,这大大增强了乡亲们致富的信心和决心。第二年,我又说服2名在外务工青年回村发展葡萄产业。截止目前,专合社已发展葡萄种植小业主15家,种植规模达1500亩,品种达20余种,成功注册百里冲葡萄商标,依靠传统营销与互联网+,实现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今年7月17日,我社成功举办首届大观百里冲葡萄采摘节,拉动了大观乡村旅游热潮,让大家看到一个摘果、品茶、读书、问道的旅游地方。
产业发展起来了,业主们富起来了,修楼房,买小车,不在话下了。但这也仅仅是一部分人而已。部分人富了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富。怎么才能带领乡亲们都脱贫奔康呢?我冥思苦想,循循善诱,引导葡萄专合社业主们制定了脱贫攻坚新方案。一是规模在100亩以上的业主原则上必须流转贫困户土地20亩以上(每亩价格600斤黄谷),不能挑肥拣瘦,实行整块流转。二是业主需要用工,优先聘请贫困户。三是协助贫困户贷款入股,年底分红。满足以上条件的业主,专合社出具证明,可获大观镇政府给予业主的“大棚贷”贷款贴息。今年政府贴息金额已达30万元。目前,业主们已流转辖区69户贫困户203人的130亩土地,每年为贫困户增加财产性收入10万余元;业主们长期聘用贫困户30余人,季节性用工27人。按每亩葡萄每年人力资金最少2000元计算,可为村民带来的务工收入近300万元,不但解决了飞马村、全福村、砚池村三个村普通村民和贫困户就近务工问题,每年还能为60余户贫困户带来劳务性收入30余万元;贫困户贷款入股分红资金每年不低于1200元。
三、不忘责任,精准帮扶暖人心
如何让建卡贫困户取得稳定收入,实现持续增收不返贫呢?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我认为,关键还是就业。只有就业才能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才能使他们感到有奔头。于是,我和专合社的会员们研究做出两项决定,一是坚持长期聘用贫困户在葡萄园务工,二是在专合社为贫困户因人设岗。如飞马村2组的王贻兵,爱人瘫痪,儿子是精神病人,发病的时候又把王贻兵的眼睛打瞎一只,这个贫困户一家曾一筹莫展。我协调业主流转他家的土地后,并安排他晚上负责看守机具,每月发放600元工资,白天在葡萄园务工,可另获一份收入。又如飞马村1组的曹家全,飞马村11组的罗益才、胡然村、黄光华均因生病或致残劳动能力差,专合社就给他们专设特殊销售点从事葡萄销售,以每斤葡萄让利20%的价格批发给他们,让他们增加收入,这几户每年平均家庭收入已超过1万元。
这就是我,一个来自最基层的人大代表,最后让我用自编的一首打油诗来结束今天的发言吧!
虽是夕阳西斜去,应是晚霞最美时。
老夫捲褪耕大地,花果满园传后裔。
燕子舞我夕阳曲,秋风呤它落叶诗。
谁人能解心中意,我当代表为人民。
脱贫攻坚来担当,乡亲脱贫又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