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
民族复兴之光引领城市崛起之路,国家昌盛之势成就人民幸福之梦。伟大时代的宏大叙事背后,也是有为城市的华丽巨变。
70年的接续奋斗,极大改变了成都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跃升,2018年经济总量达1.53万亿元,是1949年的3840倍;人均生产总值达9.5万元,是1949年的1231倍;综合竞争力在GaWC世界城市排名中跃居至第71位。与此同时,城市能级、开放水平、市民生活均实现历史性跃升,成为新中国成立70年辉煌成就的生动缩影。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省委的关心支持下,成都在历史成就上继往开来、在国家战略中勇担使命,以新思想引领城市发展方向、以新理念统揽城市工作全局,向着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阔步前行。
我们以创新发展理念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城市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创新经济工作组织方式,规划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和17个产业生态圈,建立“5+5+1”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大关,新经济活力指数跻身全国前三位。我们以协调发展理念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实现城市格局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勇担“主干”责任,与省内20个市(州)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我们以绿色发展理念塑造城乡发展新形态,公园城市形态加快呈现。我们以开放发展理念厚植城市发展新优势,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我们以共享发展理念开创共建共治新局面,生活城市特质全面彰显,连续10年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站在历史交汇点深情回望,我们对祖国的辉煌成就无比自豪、对成都的历史巨变无比珍惜,我们深切体会到: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必须始终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光明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必须始终坚持道路自信、坚定中国道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坚定服务人民。
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我们将加快建设面向西部服务全国的国家中心城市,主动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找位置、强担当,构建服务国家战略、担当主干使命的空间体系、产业体系和功能体系,增强“五中心一枢纽”功能,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能级水平。我们将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加快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加快建设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别样精彩的天府文化时代表达。
生而有幸就是生活在一个伟大国家
□四川省作协主席 阿来
我的幸运在于,作为一个出生在封闭藏区的少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接受到了祖祖辈辈不可能想象的现代教育。更幸运的是,青年时代已回乡务农两年的我,在恢复高考的1977年,重新进入学校,接受更为系统的教育。
四川是个多民族省份,因为不同文化间长期的对话交融,在形成丰富的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造成了四川文化开放与包容的特性。就我本人而言,在从事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始终认识到要禀承这一光荣的传统,必须要全身心致力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沟通与融合,必须有益于增进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识。文学创作绝不能只满足于地域文化独特性的呈现,而要使之具有更高层次的国家认同,才能有益于社会,才能回报国家。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四川作家前有郭沫若、巴金承前启后,更有李劼人、沙汀、艾芜、马识途等大家继往开来。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文学界相继有5人获“茅盾文学奖”、4人获“鲁迅文学奖”,还有很多优秀作品问世。如果没有积极投身于中国革命与改革开放的时代风潮,没有忧国忧民的觉悟与情怀,就不可能取得这些优秀的成绩。
2014年10月15日,我有幸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我更加意识到,要从社会的细微现象中,感知时代变化中进步性的因素,才能不辜负时代,才能有所回报于我们念兹在兹,给我们肉体与精神双重滋养的伟大国家。
国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国家是由一块块国土,一个个人汇集而成。使之凝结为一个整体,进而生长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正是我们源远流长的团结奋进,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我们四川,和共和国一起栉风沐雨,艰苦奋斗,一起成长壮大。目前,全省干部群众正以巨大的热情,投入脱贫攻坚的世纪之战。在这样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文艺工作者没有缺席,没有袖手作壁上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各种文艺形式,对这一伟大的现实体验、观察、记录、展现,希望用优秀的作品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人类史上这一伟大的社会实践。
没有血与火的奋斗,没有新中国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的文艺表达,一定是苍白的,孱弱的。正是有了伟大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光辉历程,文艺创作才有所依凭,有所附丽。
最后,我要说,一个人生而有幸,就是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就是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国家!
热爱祖国大家庭 走好脱贫奔康路
□凉山州甘洛县扶贫开发局局长 谭柏
凉山彝区历来属于扶贫重点区域,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期,还有一些地区存在行路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饮水难和增收难等“六难”问题,阻碍着彝区群众奔向全面小康的前进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级各界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下,彝区干部群众后发追赶、决战贫困,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凉山腹地视察并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后,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攻克深度贫困,精准施策、尽锐出战,充满信心、充满决心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确保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处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特别荣幸在一线参加脱贫攻坚这场轰轰烈烈的艰辛战斗。
我所在的甘洛县是国家扶贫重点县、国家深度贫困县,充分享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党委政府一系列特殊倾斜支持,五年来,全县累计退出贫困村172个、脱贫13491户63047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1.88%降至3.72%,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一是党和政府送来“大礼包”,群众住房大改观,千年来生活在“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的彝乡群众住上了安全房。二是党和政府打通“致富路”,交通条件大跨越,破解了彝区发展瓶颈问题。三是党和政府强化“大倾斜”,公共服务大提升。创新实施“一村一幼”、彝区“9+3”、十五年免费教育等教育扶贫政策,严格落实新农合、大病保险、“健康凉山”行动等惠民政策。四是党和政府抓好“大事情”,产业就业大跨域。发展“大凉山”特色农业产业,加快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贫困村公益性岗位就业等,多路径增加收入。五是党和政府推广“新文明”,陈规陋习大转变。
祖国的日益强大、繁荣昌盛,给予我们历史机遇,让我参与并见证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事业和凉山彝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新中国成立70年的岁月,是党和政府深切关怀,带领凉山各族群众奋力发展、共克贫困的一段辉煌历史;是广大干部群众战天斗地,努力挣脱贫困桎梏,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一段光荣历史;是社会各界大爱无疆,积极帮助彝区群众发展致富的一段感人历史。作为一名彝家女儿,一名基层扶贫干部,一名共产党员,我将不忘初心使命,增强责任担当,立足岗位、奋力拼搏,为彝区群众过上幸福美好新生活作出更大的贡献。
为建设美丽四川 提供科技支撑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许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
四川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特殊的地质地域条件使四川省成为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创新,解决重大难题,为建设美丽四川提供科技支撑。
第一,解决重大工程建设地质难题,加快四川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专家和实验室科研人员相继参加龚嘴、铜街子、二滩、三峡、葛洲坝、向家坝、锦屏、溪洛渡、紫坪铺等国内几乎所有大中型水电工程建设,研究解决建设中的地质难题。其中高边坡安全防控成果,独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又参与西部地区尤其是四川几乎所有的高速公路、铁路(含拟建的川藏铁路)和山区机场建设项目,取得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并获得詹天佑土木工程奖、中国专利金奖等多项奖励。
第二,解决重大地质灾害防治难题,促进四川安全发展。学校参与了国内大部分和全省所有的强震、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实验室上百名专家参与抗震救灾、临时安置、恢复重建及灾害防治全过程,牵头编写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对灾区2300余处地质灾害进行科学防治。提出的“水砂分流、水石分治”等新思路、新工艺,有效破解了震区特大泥石流治理难题,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实验室专家还先后对丹巴县城后山滑坡、茂县新磨村滑坡、金沙江白格滑坡等多起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挽救了数十万人生命。研发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已精准预警滑坡10余次,在国际上处于领跑水平。
第三,解决重大生态修复技术难题,助推四川绿色发展。实验室研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修复材料。其中,改性糯米灰浆材料已成功用于“8·8”九寨沟地震损坏的火花海修复加固,并实现成功蓄水,是国际上首次对世界自然遗产进行的人工修复。植物群落联合修复沙化土地技术,已在诺尔盖草原、拉萨贡嘎机场得到成功应用。同时,全面参与全省“三线一单”生态红线编制工作,相关技术方法体系被生态环境部在全国推广使用。
守产业报国初心 担制造强国使命
□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邹磊
作为大三线企业,东方电气诞生于国家和民族百废待兴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斗之中,发展壮大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始终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始终坚持产业报国、制造强国,扎根巴蜀大地,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铸国之重器,走过了一条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发展之路。今天,东方电气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发电设备制造和电站工程总承包企业集团之一,是全球唯一“六电并举”的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发电设备产量累计超过5.5亿千瓦,连续14年位居世界前列,为我国现有装机提供了近三分之一的主机设备,并出口到近8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电站装机容量超过8400万千瓦,连年入选ENR全球最大250家国际工程承包商之列。
自1958年第一家子企业创立以来,东方电气走过了一条从按图仿制到技术引进、再到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之路。进入新世纪,首台国产化百万千瓦级核电蒸汽发生器制造成功,载入共和国年鉴;成功完成三峡右岸和地下厂房70万千瓦巨型水电机组等工程项目的研制。
近两年,东方电气又创造了新辉煌。创造了两个世界第一——白鹤滩1000MW混流式水电机组单机容量世界第一,白马世界首台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造了四个中国第一——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中国第一高水头长龙山抽水蓄能机组,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第一台50MW重型燃气轮机,中国第一台10MW海上风电机组,能源装备领域第一家工控网络安全工程实验室。正在挑战两个世界第一——性能参数世界第一的660MW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发电效率世界第一的630℃100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将拓展三个新产业:自主研发掌握氢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50MW重型燃气轮机整机试验点火一次成功、率先在能源装备工控系统网络安全技术上取得突破,将进一步拓展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空间,助力四川省“5+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东方电气能够走好发展之路,根本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东方电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改革驱动、创新引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决当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顶梁柱”,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频共振,一次次攻坚克难,才实现了今天的繁荣发展。
作为唯一总部在川的中央企业,东方电气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和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离不开四川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们将始终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立足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坚持深耕能源装备领域,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任务,加快建设成为世界能源装备技术领军企业。
初心不改 坚守护理人情怀担当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原护理部主任、教授 成翼娟
我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我出生于1949年,是新中国同龄人。
1968年卫校毕业后,我先后在公社医院、县医院工作了15年,1983年来到华西医院工作,迄今已在护理工作战线上工作了整整51年。
卫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绵阳平武县一个公社医院,距离县城55公里,不通公路、没有汽车,只有一名没有经过正规学校培训的医务人员。那个年代边远山区缺医少药,设施设备非常简陋,新生儿破伤风、产褥热高发,妇女生孩子都是自己在家里生,连基本的脐带处理也不消毒。我带去了科学接生技术,带去了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关心关爱,赢得了当地老乡的信任。2018年,我再次回到平武,当地卫生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乡卫生院初具规模,新增了医生和护士;药房、治疗室、病床样样俱全,我深深感受到了精准扶贫、健康扶贫在最基层的医疗机构产生的积极作用、发生的巨大变化。
我曾经历过四次地震并参与医疗救援。1976年松潘—平武发生7.2级地震时,我是震中平武水晶区卫生院的护士。震后我每天的任务是巡诊,送医送药到老百姓家里。为了节约时间我背着出诊箱,过溜索,望着深不见底的河谷,听着奔腾湍急的河水声,手心满是汗水,但却从未想过逃离。
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当时我已是华西医院护理部主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必须冲锋在前、率先示范,带领华西护理团队克服了人员不足,训练不够等问题,经受住了大灾考验。我们一共收治了2800多名地震伤员,为他们带去了生的希望,成为医疗救护的中坚力量。
我最大的感受是赶上了好时代,赶上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好机遇。2010年卫生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我带领团队,不断改进护理技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高了患者满意度。2012年,我被评为全国第五届优秀科技工作者,2013年获得了第四十四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并颁奖,这不仅是党和国家授予我个人的荣誉,更是对华西甚至全省医护群体的充分肯定和勉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作为医疗体系中队伍最庞大、与群众关系最密切的医务工作者,护士无疑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石。我虽然早已退休,但仍然愿意用我积累的护理管理经验,服务基层,服务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护理人的情怀与担当,做我力所能及的事,让老百姓享受高质量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