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喜迎建国70周年 > 我和我的祖国

不同的人生,一样的身份——记两位与新中国同岁的乡镇人大代表

时间 2019-09-23 来源 人民权力报
[ 字号大小:]

   他们一位叫李清友,一位叫峗才秀;

  他们是与新中国同岁的现任人大代表。

  他们一辈子都在绵阳市游仙区工作、生活;

  他们一位进了卫生院工作,一位始终做着流动乡村医生;

  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我是观台镇第六届人大代表。”“我是街子镇第五届人大代表。”记者近日专赴绵阳市游仙区,对两位于1949年出生,并见证新中国医疗事业一路蜕变的乡村医生作了深入采访。这两位基层人大代表用亲身经历演绎出新中国医疗事业发展中,不同选择下截然不同的人生。

 

“赤脚医生”的故事

 

  他们是新中国第一代“赤脚医生”。顾名思义,“赤脚医生”的称号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有农村户口、在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

  1965年,毛泽东作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等内容的“六二六”指示,峗才秀是这一指示的第一批受惠者,她于1965年参加由四川医学院举办的“半农半医”学校的相关培训后,上岗当了卫生员。

  1968年9月14日的《人民日报》刊载《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介绍了上海市郊区实行教育改革和半农半医的经验,也就是这篇文章,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正式称为“赤脚医生”。从此,“赤脚医生”这个新事物在中国农村迅速发展。李清友就赶上了这阵“东风”。

 

 

记者采访两位代表现场

 

  据李清友回忆,1969年,绵阳专区医院的外科主任带队到他所在的辖区专门来培训“赤脚医生”,李清友作为当地为数不多的具有初中学历的知识分子,经大队党支部推荐,顺利抓住这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我1967年初中毕业,在家务农了2年就赶上这次机遇,当时一个大队只有一个名额,我们大队就推荐了我。”说到这里,李清友一脸自豪。

  “赤脚医生”的推行让新中国的医疗服务迅速普及开来,也让卫生知识迅速普及。那时在农村通行的《赤脚医生手册》就是峗才秀和李清友等一批摸着石头过河的“赤脚医生”的治病法宝。直到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一词结束了它的使命。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

 

  “你们是直接从赤脚医生就变为乡村医生了吗?”记者问道。

  “那怎么成,乡村医生是要参加专门的执照考试的!”两位老人争先恐后地回答,坚决捍卫“乡村医生”之名的神圣性。

  据查阅资料,1985年,卫生部决定停止使用“赤脚医生”的称呼后,规定所有村卫生员一律进行考试,合格者授予乡村医生证书。

  根据2004年1月1日起实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规定,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

  “你们是否购买过职工社会保险,退休后有足够的养老资金保障呢?”

  “有!”峗才秀毫不犹豫地说。

  “没有!”李清友沉思了几秒钟回答。

  经过深入交谈,记者了解到两个不同答案的前因后果:峗才秀于1994年选择进入当地卫生院工作,成为一名正规的医疗职员;而李清友则选择了自己以乡村医生的身份执照开业,期间还兼职做了村党支部书记。不同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人生。

 

 

李清友行医现场

 

  “我被聘到街子镇卫生院工作后,给产妇接过生,做过初保资料员。2005年左右,赶上医院医疗体制改革,我以此契机购买了职工社保。我从50岁开始领社保,从开始的每月358元,到现在每月能拿到1900多元。”峗才秀回忆道。

  “我就没她幸运了。当时我的意识没跟上,没觉得买职工社保是件好事,反倒觉得每月把挣的钱放自己兜里比较稳当。而且自己一个人执业比较自由,后来还当了好些年的村支书,根本没想到职工社保这回事。所以现在只能每月领100元的新农保。”李清友遗憾地说。

  从“被”当人大代表到主动履职

  “你们第一次当选人大代表时是什么感受?”记者好奇地问道。

  据两位老人回答,他们第一次当代表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刚被推选为人大代表时,他们是不情愿的。

  “那时候当乡村医生真的很忙!我们是‘半农半医’,除了24小时随时待命接诊病人外,还要承包土地做农活,当时的诊疗费都是折合成‘工分’,与同等劳动的报酬相比,诊疗费也并不高,所以我们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自己做农活。”两位老人回忆当时的状态。

 

 

峗才秀行医现场

 

  “当时的经济落后,体力劳动强度大,卫生条件差,老百姓普遍文化低,对一些常见病、易患病不懂得预防和保养。比如老年人易患哮喘、支气管炎,小孩易发烧和感染最终引发肺炎,妇女易患妇科疾病,体力劳动者易患风湿关节疼痛等。文化低导致认识不到小病症的危害性,导致拖延治疗演变成大病。”对于当时的医疗状况,两位老人唏嘘不已。

  “但我们也知道,群众选我们当代表是出于对我们的信赖。”两位老人异口同声道。他们深知,被当地老百姓民主推举为人大代表,是因为有“乡村医生”这个身份基础,这个身份让他们被老百姓熟知,又因为其工作性质而深得百姓尊重,所以群众基础特别好。

  “所以硬着头皮也要上啊!还要不辜负老百姓的信任,把代表这个身份做好。”两位老人互相笑笑,说道。

  “我还记得我以人大代表身份提的第一个议案。”峗才秀说,“那还是1990年左右的事情。当时我们镇里的农民去粮站卖粮,粮站以无现金为由,只给农民打一张‘白条’,群众对此事非常不满。我们几个代表听说后,就商量以人大代表提议案的方式来处理。这个议案提交到乡镇人大主席团后,很快就被转给了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办理,不到一个星期,粮站就把欠农民的钱全部还清了。”

  李清友听到此事也连连点头,“当时全区都存在这样的情况,他们镇解决后,我们这里的粮站也很快兑付了。”

  从此之后,两位老人和当时知情的人都深深地感觉到“人大代表说话很算数”,当人大代表是件很让人自豪的事儿。

 

对未来的期待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两位老人也70周岁了。当问到两位老人对未来有什么期待时,他们的回答很朴素。

  “我希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在外读书的高学历人才可以考虑回家乡,现在国家治理好了,家乡也发展起来了,好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都挺多的,回来创业也有一帮亲戚朋友帮扶着,不用在外面那么孤立无援,而且也可以为家乡的建设出力。”李清友两眼浑浊地说道。

  “我希望有技术的乡亲可以回来充实乡镇人大队伍,他们出去见过世面了,眼界宽了,加入对当地的发展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峗才秀正襟危坐,眼含期盼。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