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四川代表团活动报道

首席观潮 掌声响起

时间 2015-03-06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号大小:]
□川报集团特派记者 张守帅
    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长1小时40分钟,现场响起50多次掌声。报告总计34页、1.8万余字,也就是说,平均每读完一页,鼓掌1.5次;每读360个字,鼓掌1次;每2分钟,就有掌声发出。
    频率不可谓不高。掌声是代表、委员内心情绪的直观反映,报告的一些章节使他们内心深受触动时,他们便会不约而同地鼓掌,有时持久而热烈,甚至如雷鸣一般。报告的哪些章节或者表述,会让他们如此振奋、激动、自豪?
    通过梳理分析,可以发现,这50余次掌声,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年度目标的评价与期许。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简单分为“回顾2014”与“布局2015”两部分,无论是收获,还是播种,总会让人感怀希望。尤其在困难超出预想的2014年,中国取得了来之不易、引人注目的成就,掌声为此响了14次。
    其次,是关于中国综合国力、大国形象的论述。中国装备正大步走向世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日益彰显、向海洋强国目标迈进等,激发起了与会者强烈的民族自豪与自信。
    第三,民生类的章节,最容易引起共鸣,尤其是财政开支的去向,备受关注。比如,当讲到去年财政用于民生比例达到70%以上,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时,会场内掌声经久不息。
    第四,关于改革的话题,令代表、委员们心潮澎湃。总理说,“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除法定涉密信息外,中央和地方所有部门预决算都要公开,全面接受社会监督”,这些话彰显了改革的决心,获得与会者的高度认同。
    第五,代表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区、行业,他们对与之相近的内容,反应更为敏感。比如来自企业的代表,更关心市场经济、民营经济、金融、投资等话题,当听到能够使其坚定信心的内容时,大家一致鼓掌。
    报告充满前行力量和民本情怀,为之鼓掌的不仅有代表、委员,网友也纷纷为之点赞。最长的一次掌声,是在报告结束时,直至李克强总理落座才结束。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