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四川代表团活动报道

人大代表细数科研人员遭遇的“荒唐事儿”

时间 2016-03-07 来源 新华网
[ 字号大小:]
  厚度为0.005毫米的地膜比0.01毫米成本更低、强度更大,却因达不到0.01毫米标准而无法上市;科研项目验收时需将经费花完,但验收的钱从哪儿来……“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科技创新更是全面创新的引领。”全国人大代表姚建民说,相关的一系列法规制度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的活力,但在科研领域仍有一些“荒唐事儿”,科技创新还需继续突破困境。
  姚建民是山西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搞了30多年科研工作,深知科研人员的酸甜苦辣。这几年,他连续关注并提出促进科技创新的相关建议。
  2014年,由姚建民领衔提出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议案,被全国人大列入当年的工作计划。2015年,他再次提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草案”的议案,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列入修法计划。当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成果转化法修改了,但在落地过程中还有问题。”姚建民说,如该法明确规定,科研人员可以兼职到企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或者离岗创业。然而,由于科研机构的行政化管理,一些科技领军人物往往是校长、所长或系主任等,他们是党政领导干部身份,这势必束缚他们在创业、兼职等问题上的手脚。“建议尽快破除行政化管理的顽疾痼疾,打破僵化的体制束缚,让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更有活力。”姚建民说。
  科研过程中人财物的调控问题更是令人头疼。“科研项目要验收,必须花完所有经费,但是验收本身又要花钱,还不能从下个课题列支,致使很多科研人员不得不自己贴钱去验收。”
  姚建民认为,这是因为科研人员对人财物没有自主权。现在科研立项都要签订任务书,而任务书上的计划却过于死板,人财物的使用规定严格,连墨盒和打印纸也需要招标。“创新过程中的多变性是常态,没有自主,何来创新?建议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改变僵化的体制。”
  姚建民印象中还有另一件“荒唐事”。
  近年来,姚建民致力于渗水地膜研究,将其覆盖在农作物上,成本低、产量高、效益好。
  为防止白色污染,国家对地膜厚度有强制性标准,即0.008毫米,据姚建民介绍,这一标准即将改为0.01毫米。“然而,地膜强度才是功能性指标,厚度没有实际功能,却是强制性指标之一。我研发的厚度小于0.005毫米的地膜就可达到0.01毫米的强度,却因为标准问题无法上市。”姚建民说。“有标准是好事,但不合理的标准阻碍创新。”姚建民建议,建立“可对话”的标准制度,为科技创新留空间。
新华社记者 王菲菲 王井怀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