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四川代表团活动报道

又见“抢话筒”

时间 2016-03-07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号大小:]
  “我谈8条建议。”3月6日上午,四川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中铝公司董事长葛红林率先发言,直奔主题。处置“僵尸企业”、重视原始创新、推动电力体制改革……要点明确,条理清晰,工作人员很快记录下来。
  不做一般性表态或与大会议题无关的发言——“两会”开幕前,严肃会风的详尽规定就已下发到代表委员手中。
  葛红林发言完毕,坐在另外一边的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褚艳芳,随即摁亮了话筒开关“抢话筒”。
  根据记者多年跑会经验,会场一旦出现“抢话筒”,说明代表委员准备充分,不仅建议、提案质量高,不时还会有一些“金句”出现。“上海年两盏灯就有一盏是用四川清洁能源点亮的。”褚艳芳从生活小事切入,讲明一个事实:四川水电没能再点亮东部地区更多的万家灯火,是因为线路不够,电输送不出去了。
  代表的议案、建议,都会提交全国人大。但什么时候讲,还是有点讲究。当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的有关负责人列席会议,向中央部委面对面反映情况,也是解决问题的一条路径。
  全国人大代表、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唐利民,是小组召集人之一。他获得了第4个发言的机会,一口气提了7条建议,第一条也是关于支持四川发展清洁能源的。其他“大事”,还包括加快推进藏区铁路建设、加快补齐四川水利设施短板、在结构性改革中给予西部政策倾斜等。发言的最后一句是,“短板补不齐,四川就没法当好西部‘领头羊’。”
  记者数了一下,到上午讨论完,这个组共有8个代表发言,大概提了32个建议。不少记者听得投入,中途不舍得“转场”。
  审议中还有个“小插曲”,两位代表就是否应将实验室纳入食品药品安全管理防线,进行了一场小辩论。民生之事是天大的事,来不得一丝马虎,他们要得出一个科学和严谨的结论。
  记者下午换了一个组听会,代表的发言也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遇到现实操作层面的难题,常会引发一些讨论。
  记者约了一位代表采访,原计划是在分组审议结束后。哪知抛出第一个提问,距离规定的结束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20分钟。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