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四川代表团活动报道

宏观调控大有余地

时间 2016-03-08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号大小:]
  一起读报告
  全国人大代表、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王海林: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调控”一词出现了10次,“宏观调控”出现了4次。
  报告尤其指出,“我们宏观调控还有创新手段和政策储备,既要立足当前、有针对性地出招,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又要着眼长远、留有后手、谋势蓄势。”
  怎么看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王海林与代表委员们讨论的话题。
  “中央政府的确有很大的宏观调控能力,也有很大的余力。”他说,国家宏观政策没有搞“大水漫灌”,也没有把“大招”一次用完,值得点赞。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在他看来,“国际上一些国家债务率超过100%甚至200%,政府已没有能力再负债。今年中央准备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表明我国的财政政策仍有较大调控空间。从货币政策看,西方的利率已经接近零,中国的贷款基准利率还有4点几,存款准备金率还有17%左右,调控手段仍然丰富。”
  2015年,中国出口下降1.8%,全球下降11.5%,经合组织20国下降11.3%……王海林说,在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有一驾乏力的情况下,中国还能保持6.9%的增速,非常了不起。“全球新兴国家7%的经济增速能保持20年的,只有13个;能保持30年以上的,目前只有中国。”他认为,取得这样的成绩,有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带来的。
  报告说:“困难和挑战并不可怕。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没有过不去的坎。”这样的表述,给基层干部群众和企业提振信心。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