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引发会内会外热议——
一起读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
短短几十个字,折射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同时也透露为创新提供市场驱动力、为经济提供新兴增长点的多重效果。
“一项‘小改动’,影响民生、创新、经济几个大命题。”是不少代表的共识。
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四川该怎么看?又该怎么干?
怎么看?
既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有推动创新与经济的“市场逻辑”
“过去科技投入,更多和‘生产’相关,如重大技术装备等;现在则强调民生领域,更多和‘生活’相关。”全国人大代表、广安市市长曾卿说。
科技投入变化,取决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老百姓需要治愈癌症的药、需要吃更好更安全的米。”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表示。
曾卿认为,国家科技投入向民生领域倾斜,意味着更多民生领域的关键技术瓶颈将被攻破,人民健康安全有望得到显著改善。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陈新有看来,回应人民需求背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不仅是民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这样看待其中的“市场逻辑”:科技向民生投入,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拉动消费,反过来将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强大的市场驱动力。
“有时只要一种新药,就能带出一个巨大的产业链。”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怎么干?
不“大水漫灌”,重点关注见效慢、投入大、带动大的项目
科技投入要向民生倾斜,哪些领域该投?四川又将如何落实?
代表们认为,应坚持“市场原则”——选择市场需求增长快、现有技术尚不能满足需求的民生领域,优先投入。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将主要围绕污染治理、生物医药及人口健康、公共安全三大领域,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民生科技投入,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加大投入,但并非“大水漫灌”。“三大领域的研究那么多,政府支持哪些?会有所选择。”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政府将重点关注见效慢、投入大、带动大的项目,如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医疗资源下沉等,而充分竞争的领域如多数药物研发,则交由市场主体完成。
川企研发投入不足,是一大问题。陈新有表示,我省规上企业中开展研究和开发(R&D)的不足总数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要有需求,企业就愿意做。不做是因为有困难。”盛毅认为,前期投入过大、风险不可控等原因,阻碍企业参与部分民生领域科研,对此政府可针对性补齐“短板”。
链接
癌症攻关、雾霾治理,四川正在干些啥?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雾霾治理,我省主要在开展以下3项工作: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关键技术攻关。开展大气动态污染源排放、工业烟气超低排放控制等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应用示范。重点组织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技术集成与示范”“城市大气污染监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成果示范应用;强化人才和平台建设。全省建成2个环保领域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围绕癌症防治科技攻关,我省组织实施“肺癌综合防治研究”“基于分子靶向、分子影像和分子病理分型的肝癌精准治疗研究”等治疗方法和药物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10余项;成都银河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四川大学等申报了治疗淋巴瘤CAR-T新药临床试验;“注射用绿原酸”等针对肿瘤的治疗药物也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