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四川代表团活动报道 > 议案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曾娜:加强中国白酒文化遗产保护

时间 2021-03-11 来源 四川人大网
[ 字号大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岁月洗礼积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的重要表现。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着力点。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品鉴创新中心总经理曾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酿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性,它与中国的农耕文化、烹饪文化、传统发酵酿造技艺、中医、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人文、社会生活都息息相关。

  

 

  我国酿酒起源于超过一万年的新石器磁山文化时期。

  白酒可谓是世界上工艺最复杂、对人的感官冲击最丰富的蒸馏酒。

  据考证,我国的蒸馏技术至少起源于公元前8年,是世界公认的蒸馏技术鼻祖。

  中国人酿酒遵循“天人合一”与“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这也是中国哲学对万物关系的理解和对社会理想境界的构思。

  曾娜说,近代以来,我们国家的陶瓷和丝绸制造技术先后被国际其他国家超越,而中国白酒的酿造技艺仍属于我国独有的知识产权,是可以肩负中国民族文化表达的重要符号。

  中国酒业文化遗产保护对中华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对白酒等传统酿造文化、技艺的保护。

 

 

  “弘扬酒业文化遗产,保护酒业文化知识产权,是酿酒行业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所做的贡献,对于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曾娜激动地说。

  曾娜向记者介绍了中国白酒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她说,白酒酿造技艺历经传承了上千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总结出来的,古文献记载的酿酒工艺非常有限,技艺的传承几乎都是靠每一代酿酒技师口口相授,代代相传。“现今,中国白酒酿酒技艺非遗传承人只有17位,且大都超过或接近退休年龄。中国白酒酿酒技艺的传承危在旦夕。”

 

 

  据曾娜介绍,我国酿酒文化遗产包括酿酒老作坊、老窖池等酿酒文物遗址群落保护的形势堪忧,大量老酒坊以及各种酿酒文物由于得不到有效保护而快速消失在历史尘埃中。同时,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酿酒文化遗产保护更是难上加难。如不尽快将更多的“中国白酒老作坊”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我国酿酒文化遗产保护还会持续恶化,“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曾娜说,当前,各路洋酒充斥中国市场,其文化也在中国大行其道,不仅持续影响着我国民众的消费习惯,同时对我们的民族文化侵蚀也在不断加深。

  “我国作为世界蒸馏酒的发源地,加强传统酿酒技艺和老作坊等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对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更是意义非凡。” 曾娜感慨道。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曾娜提出了关于加强中国白酒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我国酿酒企业目前有6000余家,规模以上酿酒企业1000余家,其中酿酒老作坊、文物遗址众多。但中国文化遗产认定的“中国白酒老作坊”只有7处。

  “应该尽快推动中国白酒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工作。” 曾娜建议,强化酿酒文化遗产的考古研究和认定工作,以“中国白酒老作坊”的名义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曾娜说,当前,我国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并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文化遗产保护散见于各类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之中,且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以至于职责不明或导致管理上的缺失。很多明、清时代甚至更老的酿酒窖池、作坊等,都是延续、持续酿酒生产几百年的“活文物”,与传统的文物保护有着显著差别。曾娜建议,“十分有必要在现有遗产保护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增加工业遗产保护的针对性内容,最终建立独立的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根据工业遗产的价值和特点,制定工业遗产保护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措施,更好地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